近日,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開展了電梯維護保養質量監督抽查工作,隨機抽查了5022臺電梯的維護保養質量,涉及電梯維護保養單位344家,合格電梯4954臺,合格率約為98.6%;不合格電梯68臺,現將有關情況通告如下:
通過數據可看出曳引式乘客電梯主要不合格項目體現在電梯維護保養記錄與標志及緊急報警裝置。對監督抽查不合格的電梯,市局已組織轄區局進行查封處理,確保設備復檢合格后方投入使用,且市局將依據《深圳經濟特區特種設備安全條例》第八十條規定予以立案處罰,同時根據《深圳市電梯維保單位違章記分辦法》有關規定予以記分。
電梯維護保養質量不合格,不是說電梯不能坐了,目的是要督促整改,讓電梯運行更加安全舒適。電梯都有多層保護,一旦某個部位出故障時,還有其他保護措施能維持電梯安全運行,不至于發生極端事故。如果電梯被查出存在重要安全問題,部門將公示要求立即停止使用。
電梯維保質量,日常監管非常重要,但是傳統監管方式面臨很大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故障應急響應的滯后性
現行的電梯故障或困人響應,大多都是由物業公司通知給維保單位,然后分派維保人員維修或者進行救援。這種模式在信息傳遞的效率上顯得十分低下,故障通報和困人救援不能第一時間下發到維保人員手中,必須經過物業公司這一“中介”來轉發,因此勢必帶來時間的延遲和滯后,對乘客出行和安全帶來嚴重影響。因此,要提高信息傳達的效率和速度,做到故障困人及時響應。通過物聯網信息監管平臺將故障信息、困人告警自動報送給相應的維保人員,從而大大節約時間成本,克服傳統維保響應的滯后。
維保服務的滯后性
鑒于各種原因,維保人員在維修和保養的工作中,偶爾會出現延時或者遺漏。不少小區業主常常反應,電梯壞了好幾天卻遲遲沒有維修,或者是例行的日常保養沒有執行到位,出現低質量維保或者保養空缺。主要還是大多數維保單位目前缺少物聯網監管平臺這一輔助工具,無法做到維保項目的監督以及故障、困人救援的提醒。
智慧電梯監管平臺能在線記錄每一次的維保作業過程,并且自動生成維保項目明細、維保計劃排期,困人救援最佳路線和方案選定等。當維保人員出現工作失職或者維保不到位時,還可以通過物聯網平臺做到有效指引,挽回維保公司的經濟損失。如此一來,就能更好地完善人工作業帶來的缺陷。
故障風險提前預知滯后
要想全面提升電梯安全系數,“被動”的維修保養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主動維保才是加強維保質量的唯一途徑。目前多數地區仍然執行傳統的定期維保,即每15天維保一次。但這種模式已顯示出多個弊端,無法有效評估和預測故障,做到電梯風險隱患感知。
目前國內個別省市已啟動“按需維?!庇媱潱⒊雠_了多項文件。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按需維保提供了科學、客觀的依據。電梯物聯網系統,可實現全程視頻監控、實時故障報警、故障預測判斷等特性,極大提高了維保工作效率,節約了人力資源。整個維保質量變得更為精確和高效,有助于確保電梯運行更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