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業主意見難統一,老小區裝電梯一直是個“老大難”。記者從26日召開的中國老科學家技術工作者協會“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研究成果現場推進會上獲悉,從前3年僅完成3部電梯加裝,到今年簽訂1261部電梯加裝協議,南京既有住宅增梯工作取得較大突破。
當日,與會人員來到鼓樓區馬家街40號中國藥科大學社區實地調研。該社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共有住戶98戶,90%以上為老年人,其中不少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中國藥科大學77歲的退休教師沈子龍住在5樓,過去為了接送孫子,每天不得不上下樓十多趟,爬幾層就要坐下歇一歇。“想過把房子賣了,又舍不得,畢竟住了20多年。”今年7月加裝電梯項目啟動,讓他徹底打消搬家念頭。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社區計劃加裝7部電梯,目前已完成4部并投入使用。外建的電梯通過廊橋與原有房屋連接,外觀看起來渾然一體,電梯運行中也聽不到明顯噪音。項目負責人武震說,施工方根據每個單元的地質情況設計不同施工方案,確保乘梯安全性和舒適度。每部電梯的安裝總費用在45萬元以內,除去政府補貼的20萬元,剩余部分根據樓層情況由住戶按比例分攤,1樓、2樓住戶不出錢。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局長郭宏定介紹,據估算,南京實際具備增設加裝電梯條件的規模將近2萬部。但過去3年,南京全市只完成3部電梯加裝。“面臨業主意見統一難、政策渠道不暢通、資金籌集壓力大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去年9月,《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實施辦法》出臺,簡化申請、辦理手續的同時,明確本幢或本單元房屋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2/3以上且占總人數2/3以上的業主同意即可增設電梯,政府對不同層數的住宅樓給予14萬—20萬元不等的補貼。今年,南京將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納入民生35項實事,確定在主城六區推進1000部電梯的加裝。
政府提供補貼、幫助協調等措施只是起個推動作用,增設電梯的主導權在于業主。每一個項目的最終完成,背后都有巨大的協調工作量。秦淮區江寧路35號小區一次性增設3部電梯,離不開牽頭人徐先生的努力。整整5年,徐先生進出居民家中做工作不下800次,業委會開會協調108次。當業委會開到第50次的時候,11位成員中有9位因意見不統一選擇退出,徐先生抱著小孫子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形成統一意見。“在南京,這樣的增梯故事還有很多。”郭宏定說。
截至目前,南京已有1261部電梯簽訂書面協議,912部完成初步設計,874部通過規劃部門初審,481部辦理規劃審批手續,180部進入施工階段,14部完工。
郭宏定也坦言,目前在增設電梯上依然存在群眾協調難、補償標準統一難、后續使用規范難等難題。由于居住在不同樓層的業主對于增設電梯的態度截然不同,導致增梯工作往往卡在協調群眾意見這個環節上。“南農大社區55棟一位80多歲的老人,愛人長期住院,老人家獨自住在頂樓6樓,每天還要自己爬上爬下去食堂打飯。由于他所在的單元租賃戶較多,大多是年輕人,大家覺得裝電梯并不是十分急需,低樓層住戶顧慮很大,也不同意安裝電梯,老人怕影響鄰里和諧只能作罷。”
在增設電梯過程中,關于高層業主是否應該對底層業主給予補償爭議較大。有專家學者堅持政府應當出臺補償標準,但法律界人士和一些業主則認為每個住宅樓情況不一樣,不宜出臺統一補償標準,應由業主自行協商。郭宏定說,目前南京的經驗是要為居民搭建議事平臺創造溝通的條件和渠道,讓各方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
電梯屬于特種設備,使用不當有可能會造成安全事故,增設電梯的后期長效監管非常重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增設后的電梯沒有落實相應的管理責任人,沒有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存在無人監管的隱患,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后續管理。據了解,南京正在探索建立增設電梯長效管理機制,加大對增設電梯業主的安全培訓和電梯公司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