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許多老年人翹首以盼了多時。不過,現實卻碰到種種難題,例如怎樣讓低層用戶同意加裝電梯、費用如何分攤和后續維保服務的保障怎樣進行等。
不過,老舊小區除了直接在室外加裝電梯外,還有"6+1"改造裝電梯模式,這種模式或許能讓老小區免費安裝電梯。
諸多部門探討電梯安裝"6+1"模式
9月2日,"浙江健康產業研究會 健康中國(杭州)示范區研討會"在杭召開。此次研討會由浙江省健康產業研究會牽頭舉辦。會上,杭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杭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杭州市政協、省科協學會部、省旅游局各位專家代表先后就"6+1"運行模式、試點選擇、業主配合等問題進行深入了探討。
省健康研究會副會長、省益居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卉闡述了,對老舊小區的多層居民樓進行加層加建、實施"6+1"模式,即在原有6層老房子的頂層再加蓋一層,加層出售所得或者政府回收用于補貼電梯安裝和保養費用,從而實現成本覆蓋和市場化運作。除了加裝電梯外,該模式還將修建室內外無障礙通道、立體停車庫、改善性綠化、完善醫養服務體系,建立管理長效機制,并完善智能居家養老軟硬件設施。
這并不是"6+1"模式的首次提出。此前"6+1"項目市場化運行模式,是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士專家團隊在國務院政策引導下,深入開展理論研究的結晶。實施"6+1"項目市場化運行模式,不僅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上下樓難的問題,也在不占城市土地資源的前提下擴充房源,同時拉動內需。
這樣的安裝模式,有哪些優勢?
簡單來說,"6+1"模式對于實施安裝電梯的居民而言,無需付費,即可輕松擁有電梯和相關生活配套,這聽起來的確有些誘人。與會的專家一致認為對老小區進行改造、加裝電梯是一件惠民的好事,會上專家建議要加快試點推進工作。
有專家表示,這個方案的確切中了老百姓關心的幾個痛點。其一,裝了電梯,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會大大提高;其二,以什么樣的方式解決養老問題,也被每個家庭密切關注;第三是社區服務能力的提升,很多老舊小區受空間限制,服務內容形式也容易受限,這需要創新思維來突破。專家們肯定此項工作的實際意義的同時,就工作的實際操作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在原有的老住宅樓加裝電梯必須符合政策要求;二是把握兩個關鍵點,即搞好調研、抓好試點;三是當務之急搞好標準工程,即樣板樓的建設。
同時,"6+1"模式的設想體現了安全、生態、宜居、節能。之前老小區由于區域狹小,擁擠不堪,該模式有可能讓居民出行路線、生活路線、娛樂健身、醫護路線都變得通暢許多,同時也凸顯了該項目的創新點,即老舊住宅小區改造創新和大健康產業創新。
電梯安裝"6+1"模式,需要具備這5個條件
關于"6+1"模式如何落地,記者專訪了杭州市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鈕健。他認為,"6+1"模式的核心是通過房屋加層等方式獲得增量資金,用于解決老舊小區的電梯安裝和居家養老等系列難題,使社區公共服務得到較大改善,讓政府少出錢,讓百姓多得益。探索"6+1"模式,采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更有可能落地。當然,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領域采用PPP方式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這個思路是否可行,需要政府、居民和社會有關方面共同探討。
而談到具體該如何讓"6+1"模式落地,鈕健認為還有5個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首先,PPP模式的清晰化。要拿出一套關于房屋加層、電梯加裝和社區服務提升的PPP方案,明確參與主體及利益分配機制、資金主要來源和成本核算、社區服務尤其是居家養老服務提升的運行機制。讓政府方和社會資本方圍繞"一個增量"或"多個增量",構造一套規范化的建設和服務的PPP方案。
其次,合法審批。PPP執行"6+1"模式,無論是電梯安裝還是樓層加蓋,都要做到依法依規審批。比如,加蓋樓層涉及到房屋安全和房屋采光的論證,新增的樓層必須明確權屬才能合法出售;加裝電梯涉及到占用土地、影響小區綠地和房屋面積等;在居民住宅上實施該工程,如何取得住戶的支持和同意。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形成共識,還需要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第三,"6+1"模式在建筑工程技術上,其安全性和科學性還需嚴謹論證。任何一個民生工程,都要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老舊房屋的加層和電梯加裝,必須遵循科學規律,要確保萬無一失才能實施。
第四,社區服務體系的標準化。"6+1"模式不僅要有改造和建設,更需要長期的服務和運營。要讓社區居民感受到,自己的社區采用"6+1"模式后變得更漂亮了、更方便了,生活質量更高了。社區服務多元化、成體系,才能"擊中"大多數人的心。當然,這其中也要有一個溝通協商機制,保證各方利益的均衡。
第五,怎樣出示范效應。只有盡可能快地把"6+1"工程按照合適的模式做起來,對其中的問題各個擊破,摸索出一套方法,抓緊示范,讓市民看到一個樣本,才能盡可能早地讓人民群眾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