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武侯區越來越多的高層民用建筑開始交付使用,作為現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乘載工具——電梯已經成為和居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特種設備,其安全隱患和糾紛隨之而來。一方面,電梯安全主體職責不清,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識,電梯監管的系統性、協同性不足;另一方面,監管機制不靈活、社會參與不足,政府與社會邊界模糊,特別是在“三合一”機構改革后,基層監管力量薄弱、人員專業知識不足等問題日趨顯現。針對突出問題,武侯區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參與電梯安全監管,實現政府監管和社會自我調節的良性互動。
厘清主體責任,優化多元共治結構
層層壓力傳導,落實領導責任。按照“一崗雙責”要求,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意見》,對全區電梯安全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明確各街道辦事處、安監和市場監管部門責任。重點突出考評、考核工作,把電梯安全監管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的重點工作內容,下達各街道辦事處和相關部門,由區安委會組織督查考核組,分季度進行考評,年底綜合考核,兌現獎懲。同時,強化企業安全意識,組織企業簽訂“安全目標責任書”。
調整職能定位,強化基層作用。結合機構改革,完成街道市場監管所組建,在制定和落實相關單位職責的基礎上,建立上下聯動、統籌協調,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工作機制;并通過采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了監管信息化。在全區創新試點運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監管體制,全面啟動街道市場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配齊市場監管所人員,配備執法裝備,完善工作制度,進一步夯實了基層監管基礎。
創新宣教形式,引導公眾參與。今年以來,武侯區先后組織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四川省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成都市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四川省住宅電梯安全管理規范》、《四川省電梯維護保養規范》等宣貫工作,召開宣貫會4次,參會人員達1000余人次。通過“6.28電梯安全”、“百城萬校”電梯安全進校園、媒體專訪、應急演練等形式多樣的電梯安全宣傳活動,對提高公眾和學生的電梯安全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創新多元模式,拓展多方參與渠道
創新安全“吹哨人”制度。發揮協會專家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優勢,對問題反映較為突出的老舊寫字樓開展第三方風險分析評價,通過對比法律法規及相關技術要求,科學判定電梯安全現狀及隱患情況。通過對“問題電梯”進行現場診斷和技術分析,明晰電梯使用單位、維保單位、業主各方責任;并根據評估報告內容,由屬地街道和區質監部門共同督促電梯使用單位落實整改,整改完畢后由第三方服務機構進行復核,實現陽光化的閉環監管。
創新糾紛調處模式。構建“第三方機構+行業專家+監管部門”矛盾調處新模式,通過向第三機構購買技術服務、從專業人士中招募“行業專家”等方式,調動專業力量參與電梯安全糾紛調處。建立定期分類梳理研判、突發事件聯動、糾紛對接等工作機制,提升電梯安全糾紛效果。
創新聯合抽查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引導設備優勢技術力量參與電梯安全監管工作。按照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以及突出服務性的要求,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委托四川特協組織行業專家對轄區20家維保企業開展抽查分析。結合公眾對電梯相關投訴、舉報和檢驗情況,分別對乘客電梯、電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確定了40大項137個小項的抽查項目。為了確保電梯維保質量抽查結果的真實有效,采取“四不兩直、現場突擊抽查”的模式,被抽查電梯詳細信息事先保密,在實施抽查前30分鐘方告知被抽查單位配合抽查工作實施。
激發共治合力,提升安全監管水平
強化使用安全管理。明確電梯使用單位承擔安全首負責任,要求電梯使用單位必須設置電梯安全管理機構或配備取得相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的電梯安全管理人員,對電梯進行日常使用安全管理,同一使用單位管理的大型物業區域,每四十臺電梯應至少配備一名電梯安全管理人員;同時,要求使用單位建立健全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的電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優化維保服務質量。制定實施統一的維保、費用、考評的具體標準,建立健全維修服務和服務質量監察考評的長效機制,切實規范維保要求和行為。對不能執行法規規定,競相壓價、降低標準,維保質量和服務信譽差的維保單位,實行市場準入制,讓部分能力不足、服務水平較低的維保單位主動退出維保市場,引導維保單位淘汰低價合同,增設維保自查關。強化維保單位及從業人員的資質審查,堅決整治和查處無證營運與無證上崗等違法行為。
設立網絡監督平臺。依托“成都市電梯安全公共服務平臺”,利用小區電梯監控、控制中心監控、公眾手機端、維保人員手機端、電梯機器人等,實現電梯安全各類信息的智能推送和共享應用,對重大危險源監管、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電梯登記管理、檢驗,電梯維保企業誠信管理等重點信息,實現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