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起,由市政協委員、相關專家組成的課題組,對我市電梯使用及安全監管等情況展開詳細調研。昨日(26日),市政協副主席張國浩主持召開“雙月協商”座談會,邀請相關市直部門負責人,就進一步加強電梯安全監管進行專題協商。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電梯保有量按年均13%的速度增長,截至2015年底,共有在用電梯10821臺,其中乘客電梯8833臺,自動扶梯1211臺。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年限在10-15年的有605臺,15年以上的有51臺。
1 問題
部分小區電梯內燈具、呼叫裝置等零部件損壞嚴重,未張貼安全使用知識宣傳畫,未公示救援電話號碼和年檢合格證等。全市“三無電梯”(無物管、無維保、無維修資金)100多臺。
部門監管、維修資金使用、老舊電梯改造等機制不健全,62.9%的調查對象認為部分住宅需加裝電梯,但不知該按什么程序、向什么部門申報。
電梯使用單位“部門依賴癥”和“年檢依賴癥”嚴重,安全管理員、操作員無證上崗,對業主意見無匯總、分析及改進措施;部分公共場所的自動扶梯,未落實專職或兼職安全管理員巡查制度。調查顯示,60%的居民反映電梯發生故障后無人接聽電話或接聽不及時。
目前,全市特種設備2.2萬臺(含電梯10821臺),但市縣區兩級監察人員不足20人,人均監察特種設備數量約1100臺/人,且我市電梯安全應急平臺建設剛起步,監控終端安裝率僅3%。
部分電梯使用管理單位不具備應急救援能力,救援完全依靠電梯維保單位和公安消防,不能第一時間實施救援。而目前我市僅有電梯維保企業7家、維保分支機構27家,平均每家維保電梯約318臺,平均人機比約1:30。
我市房屋維修資金2003年下半年才開始歸集,之前的商品房并未計提維修基金,這部分住宅電梯的大修、改造沒有保障,其中有些被迫長期帶“病”運行,故障率和投訴率居高不下。
2 建議
調研組認為,構建電梯安全保障體系,必須有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紤]到立法程序繁瑣、周期較長,調研組建議以政府規范性文件形式出臺《株洲市電梯安全管理辦法》,將電梯安全管理納入公共安全管理范疇,明晰各部門在電梯安裝、日常管護等環節的責任。
同時,進一步加大電梯維保市場監管力度,建立維保單位考核與信用等級評定制度,對維保作業質量控制、應急救援工作進行綜合考核評分。對投訴舉報多的小區進行重點監管,對物業企業實行信用等級和服務星級評定,倒逼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調研組還建議,質監、房產部門研究建立電梯商業保險機制,讓保險公司的電梯安全巡查隊伍成為政府監察人員和檢驗員之外的“第三外援”。
此外,加快電梯應急救援物聯網平臺建設,將其納入智慧株洲建設,加強電梯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設,聘請政府雇員以彌補專業人員的不足等。
調研組指出,老舊電梯安全隱患較多,事故風險較大,既不能采取簡單查封措施,更不能光評估不整改。建議堅持物業管理全覆蓋與消除“三無”電梯緊密結合,將老舊電梯的更新改造納入民生100工程,逐步更新改造到位。
委員怎么說?
市政協委員陳代陸
電梯安全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參與,當務之急是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職責,這就需要以《電梯安全管理辦法》來具體明晰責任。
市政協委員鄧一兵
一方面業主維修資金賬戶上有巨額存款,另一方面電梯急需大修而維修資金無法快捷提取,這是當前不少小區面臨的尷尬。建議市政府出臺《株洲市物業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辦法》,在程序和表決方式上大膽創新,明確在哪些特殊情況下可采用應急維修和“一次性表決”。
市政協委員田曼
我市職業院校眾多,卻沒有電梯專業,建議充分發揮株洲職教優勢,支持各職業院校開設電梯專業,積極與電梯生產廠商對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構建以制造廠家為主的維保體系,逐步實現維保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