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七層以下沒有電梯的多層樓房面積約1.5億平方米,逾20萬棟。不論是此前的失敗案例,還是近來出現的成功嘗試,都傳遞出一個信號:費用平攤達成共識是關鍵。
“得失不一”引爭論
加裝電梯,費用分攤難達共識是第一道門檻。
根據《關于本市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試點政府補貼有關事項的通知》顯示了政府想辦好實事的決心:政府按照加裝電梯施工金額的40%予以補貼,最高不超過24萬元/臺;市與區縣分擔比例各為50%。
電梯加裝政府補貼40%,“大頭”還要居民自籌。這筆費用是要怎么出呢?
目前,市房管局專門給出了“部分外省市多層住宅加裝電梯項目不同樓層出資(補償)測算表”作為參考。這份表格給出了兩種不同的測算方案。然而,實際操作中,必須充分考慮居民的意見———因為,不同的家庭“得失”并不一致。
諸多案例表示,住戶之間的“得失不一”正是老舊小區“加梯”改造的最大障礙,尤其是低層住戶常因擔憂噪音困擾、影響采光、物業費上漲等而反對。根據上海現有政策,只需2/3業主同意即可立項,但低層住戶利益的協調很難,離不開一輪又一輪的勸說和協商。而目前,小區自治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協助建立協調機制,還要花時間培育居民的協商能力。”
舊樓加裝電梯的過程,也是利益博弈的過程。部分居民要犧牲一定的采光率,物業費的上調也是趨勢,但在引導居民協商時也要有技巧。
基層實踐倒逼技術創新、管理創新
從2013年開始,老房加裝電梯的利好政策頻出,讓許多關心此事的居民為之一振。但是,繁復的流程仍然是嚇退居民的重要問題。
具體的施工流程上,已上海為例,就有13個步驟,但實際操作起來起碼有40多個小流程,住建委、規劃、房管、綠化、消防……成功“加梯”的上海怒江苑小區總共蓋了46個圖章。
朱紅紅戲稱自己是“蓋章牽頭人”。她說,老樓舊房“加梯”手續繁瑣,與傳統電梯的技術瓶頸有關。裝一臺傳統電梯,要挖1.5米至1.8米深的坑,會觸碰到地下管網,意味著地下供電、供水、供氣、排污等各管道都需改線,“協調這么多部門做管道改線工作不僅花費高,而且工期稍有耽擱,整棟樓就可能停水停電,對業主生活造成的困擾太大。”據測算,每部電梯60多萬元的加裝預算中,一半用在管道改線上。
不過,電梯行業本身新技術的突破正在為加建電梯之路帶來便利。此外,在普陀區房地部門的努力下,已經有第三方機構挑起了敲章的重任,“敲章難”這個問題有望在普陀區接下來的電梯項目中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