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比較復雜的,電梯加裝推行難便是典型寫照。老舊樓房加裝電梯,既涉及對私有財產的影響,也涉及對公共場所的改造,使其往往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辯論。加之住房對人基本需求的重要保障作用和房價本身的昂貴,讓人們在面對這種改造時更加謹慎。
對于公共設施的改造,公共政策的導向作用十分關鍵,不同的公共政策在改造過程中可以發揮引導、促進乃至賦權的作用。公共政策的制定如果避重就輕,繞開難點,實施過程中就很難落地。以北京加裝電梯為例,盡管7年來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但進展卻十分緩慢,究其原因,便是公共政策沒有解決重點問題。盡管從紙面上看,促進條款不斷,但是政策中的“一票否決制”也讓這些條款效果盡失,讓意圖推進電梯加裝的業主苦惱不已。而公共政策把“全體業主協商一致”這樣的硬骨頭留給業主自己來啃,顯然是不恰當的。一位受訪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現得有些“憤怒”:如果項目落地不了,優惠條件再多有什么用?
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理應在科學、合理的論證基礎上更加積極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多地已經實施的“三分之二原則”便是典型,既有效推動了電梯加裝,也符合《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同時,面對確受影響的業主,應出臺實施細則確立補償標準,將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做到最優化。
公共設施改進時,總難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群眾呼聲高,有關部門也有意圖予以推行,這就證明了改造的必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有關部門來說,難啃的骨頭應該主動去啃,難辦的事項應該主動想辦法去解決,才能讓老百姓(46.140, 0.14, 0.30%)有更多的“獲得感”,而不是把難辦的事留給老百姓自己去辦。
當然,面對眾多具備加裝電梯條件的單元樓,很難一蹴而就地實現改造,難以讓所有不需要電梯的業主滿意,也難以讓所有需要電梯的業主滿足。但積極比消極好,作為比不作為好。不要讓好的政策不斷地在等待“落地”中變成空頭文件。
下一篇:加裝電梯,還要考慮這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