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近年來,許多老舊小區電梯維護保養工作不到位,造成電梯事故和故障發生,也增加了電梯的安全隱患。以北京為例,目前全市約9.4萬臺住宅電梯中,使用期限達到10年以上的接近百分之三十,而其中大部分急需維修更換。而大修或更換這些老舊電梯所需的資金,無疑成了擺在這些老舊小區面前最大的難題。那么維修更換這些老舊電梯究竟該由誰買單?
電梯年久失修,維護保養不到位。這樣的問題困擾著不少住在老舊小區的居民。而在北京海淀區八里莊北里小區,八里莊街道辦事處居民科科長王淑霞告訴記者,小區6部在上世紀90年代投入使用的老舊電梯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一般需要維護的電梯都將近20年,提取公益基金比較困難。
社區治理專家陳鳳山介紹,根據相關規定,小區維修更換電梯的費用理應從公共基金當中支付,由于類似老舊小區眾多,房屋產權性質的不同,公維基金的狀態也比較復雜,有的小區甚至沒有公維資金,這樣的小區目前更新維修電梯所面臨的困難較大。
陳鳳山指出,按照《物權法》來說,應該是產權人按照面積份額來分攤。如果政府出一部分錢,業主自己湊一部分錢,也是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不具備普遍性。
從過往的電梯事故已經帶給我們很多血的教訓,人命關天,電梯的維護和檢絲毫馬虎不得。那么現在問題來了,這筆錢究竟該誰來出呢?
香港高樓大廈的密度在全球數一數二,直升電梯在香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中國日報》亞太分社記者李濤介紹,雖然香港電梯使用率很高,偶爾也有乘客被困電梯的報道,但電梯墜樓等重大事故極為罕見,這也跟本地較高的電梯安全監管要求不無關系。
說到維護費用,李濤透露,這筆錢來自于當地高昂的物業費。而居民物業費的11%-12%就是花在了事關安全的電梯維護上。據介紹,香港私人住宅的電梯維護保養往往都非常及時,這都得益于本地物業高度發達。香港所有有電梯的住宅都有物業公司進駐,住客或業主需要負責對電梯的保養和維修費用。有報道稱,私人住宅由于每月電梯保養費用大約占物業管理總支出的11%到12%。由于香港物業收費非常高,最普通的住宅每個月的物業費往往都在每平方米幾十元,高檔小區能達到每平方上百元的標準,所以物業公司有足夠資金保證電梯定時進行高標準維修和保養。同時,香港也有專門法律對電梯保養采購規格進行要求,來保障業主和管理公司能夠對住宅電梯提供更加良好的市場維修和保養服務。
《全球華語廣播網》德國觀察員薛成俊介紹,在德國,每部電梯正式投入使用之前都會經過質檢機構的嚴格驗收。而根據最新的電梯運行安全規定,從2015年6月1日起,電梯由原來的年檢改為日檢。那么日常維護具體是怎么做的?費用又從哪里來呢?
薛成俊介紹稱,根據電梯的使用頻率和具體情況,最長每個月必須要檢查一次,其中日檢主要是目測檢查,看電梯是否存在異常。如果發現問題,必須立即停止運行,通知技術人員前來修理。根據新規定,截止2016年年底,所有電梯里必須要貼上安檢標簽,寫明上次安檢時間以及下次安檢時間,以便讓使用者做到心中有數。如果電梯的物權人不按照規定進行安檢,輕則會受到相關部門的警告和罰款,重則會因為故意傷害罪受到法律追究。電梯安檢和日常維護費用由物權人來承擔,比如企業、單位、商場里的電梯由他們自己負責,居民樓則由業主承擔或平攤費用。
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說,澳大利亞的電梯都會進行定期的維護,檢查或者維護的周期是兩個星期一次。對于大部分的住宅電梯,澳大利亞人會以檢修和維護為主,徹底更換新電梯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去一些老式公寓樓的時候,你能明顯感覺到電梯的裝潢還是幾十年前的風格,但是從運行的情況來看依然一切正常。
胡方介紹,澳大利亞電梯的日常檢查和徹底的大修,來自兩筆不同的資金。其中,日常運營和檢查的費用來自于物業費用,而電梯大修和更換則由社區維修基金來埋單。維修基金費用和物業費用一樣,每個季度定期繳納。物業費用包括平時的物業管理收費、公共開支,比如電梯運營、公共空間照明等等,而維修資金則主要用于房屋維修,包括電梯維修費用。不管是物業費用還是維修基金,在業務委員會通過財務預算,確定小區物業公司后,每個業主都需要按時繳納。維修基金的數字會根據房屋的老舊程度來決定預收多少,比如,電梯經常動不動就壞掉,房屋比較老,維修基金就會稍微多收一點,這筆維修基金并不是收多少就必須要用掉多少。通常,一個社區的維修基金總會有一些儲備,以備臨時突發維修。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住宅電梯的維修通常會非常及時。因為使用電梯的人非常多,為了不影響人們日間的正常使用,連夜維修電梯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原則就是:住戶至上,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