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羅湖區,不少樓宇已步入“高齡”,住宅電梯事故頻發引人擔憂,而走出電梯安全困局卻又顯得漫長而艱辛。位于羅湖的友誼大廈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現狀:電梯愛罷工,業主常被困
友誼大廈是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生活小區,共有7棟樓,每棟樓配有兩部電梯,電梯裝于1982年,至今已有34年仍未更換,電梯使用年限過長,運行時就會常出現困梯、層門卡住等事情。
說起小區里的老舊電梯,在友誼大廈居住了20多年的周先生心有余悸,他經歷了多次“困梯”,尤其是夏季用電量高峰期,電梯的故障發生更是頻繁。周先生反映,小區里電梯會在某一樓層突然停下,但電梯門卻緊閉不開。“我年紀大了,心臟不太好,還有高血壓,被困在里面感覺要窒息。”周先生說,這時他都會按下警鈴等待管理處工作人員前來救援。
一位姓陳的小男孩也表示,他曾經試過電梯到了以后門只打開了一點點,只能從門縫里面鉆出去。小男孩回憶當時一幕仍感覺膽戰心驚。
專家把脈:推動老舊電梯強制“體檢”
深圳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常務汪青根指出,按照新的電梯檢測規程,目前深圳很多老舊電梯在檢測時并未達到檢規要求,改造的成本也很大。一般來說,30層乘客電梯大概在50萬-80萬,2-3個月可更換一臺,每月電梯維保費用一臺10層10站的新電梯約900元。
汪青根希望能加強對老舊電梯的安全評估,《深圳市經濟特區特種設備安全條例》要求15年以上的電梯要進行安全評估,但還未強制執行,希望能推動條例進一步實施,讓物業公司、業主了解到老舊電梯存在的風險。
如果解決老舊電梯困局?汪青根認為業主要有主人翁意識,電梯維保單位要嚴格遵守維保程序和流程,要建立誠信體系。對于物業公司來說,由于物業費一直沒有上漲,有的物業公司會找維保價格低的單位,一些資質不全的維保單位也趁機渾水摸魚,這些問題需重視。
成立業主委員會 強化業主自治能力
“只有修改特區物業管理條例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小區電梯安全問題。”市人大代表楊勤也長期關注電梯安全問題,他指出友誼大廈電梯更換難是因為沒有發揮業委會的作用,業主之間無法進行自主協商,是缺乏自治能力的結果。
如何解決電梯更換難問題,他建議成立業主委員會,探索將包干制改為酬金制,由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共同管理資金賬戶,做到公開透明。另外,電梯管理也可以建立連帶責任,如同高空拋物整棟樓的人都有責任一樣,以此建立責任意識,強化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