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地方標準《電梯主要部件判廢技術要求》發布后,北京等地也計劃出臺相關電梯報廢標準
隨著電梯"老齡化"日益嚴重,要確保電梯安全運行,及時對老舊電梯進行更新改造顯得尤為重要。
7月20日,上海市質監局發布了上海市地方標準《電梯主要部件判廢技術要求》,該標準從2012年12月1日實施。不久前,北京市質監局也表示,計劃在今年9月份發布《曳引式電梯關鍵部件的判廢標準》。
相關電梯報廢標準出臺,勢必會加快舊梯更新換代的步伐。舊梯更新改造市場有多大?電梯企業如何看待這一市場?政府采購在舊梯更新改造市場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本期電梯周刊圍繞此類問題作了詳細解讀。
雖然國家對電梯使用年限沒有明確規定,但越來越多的電梯步入"老齡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電梯大概占在用電梯數量的10%,約20萬臺,這一部分電梯都將面臨更新改造。隨著新梯市場慢慢飽和,舊梯改造市場將成為未來企業的主要發力點。"中國電梯協會副秘書長張樂祥向《政府采購信息報》記者表示。
"老齡化"呼喚報廢標準出臺
根據中國電梯協會統計的數據,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電梯保有量已超過200萬臺。業內專家估計,在這200萬臺電梯保有量中,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約占10%,為20萬臺左右;使用年限超過10年的占到20%左右,大約40萬臺。"老齡化"嚴重將成為電梯安全的一大隱患。
一位業內人士大膽預言,"未來5年是電梯故障的多發期,未來10年是電梯事故的多發期。"所謂故障多發期,就是電梯使用久了以后,各種小毛病會增多。而事故多發期,就是一些大的問題開始凸顯,甚至導致電梯傷人事件發生。
由于"老齡化"電梯日益增多,上海市質監局于今年7月份率先發布了《電梯主要部件判廢技術要求》,今年12月1日正式實施。近日,北京市質監局也表示,本月將發布《曳引式電梯關鍵部件的判廢標準》。
北京市質監局特種設備監察處副處長邢磊介紹:"北京市質監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發布直梯關鍵零部件的判廢標準。通過這些標準的設定,另外再加以技術手段的輔助,電梯在壽命內的安全性會得到保障和提高,最終實現電梯報廢處理的常態化要求。"
邢磊還透露,相關部門下一步還將研究包括扶梯在內的公共領域電梯的判廢標準,不讓這些超負荷電梯"疲勞"運營。
據了解,重慶、廈門、杭州等地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對電梯安全進行風險評估,擬出臺相關電梯報廢標準。
各地加快舊梯更新改造步伐
為了確保電梯安全運行,一些地方政府已把舊梯更新改造列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例如,重慶市江北區政府就表示,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老舊電梯的大修、改造、更新,并對使用9年以上的住宅老舊電梯(無大修基金)的大修、改造、更新,予以工程款40%~50%的補助。
據了解,重慶市江北區在用老舊電梯總數為6303臺,使用9年以上的老舊電梯共1075臺。其中未繳納大修基金的老舊電梯為150臺,占老舊電梯總數的14%。由于老舊電梯安全隱患突出,對此重慶市加快了舊梯更新改造的步伐。
深圳市福田區今年也將投入1040萬元財政資金用于老舊電梯更新改造,繼續強力推進此項民生工程。
深圳市福田區現有在用電梯約1.3萬臺,其中使用年限16年以上的電梯占總電梯數的10%左右,這些電梯因為使用年限較長,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屬于更新改造范圍,特別是老舊載貨電梯大部分使用年限較長、技術落后、部件老化、能耗較高、故障頻發,急需更新改造。
2011年,南京市住建委就提出三年內對全市112個小區的419部老舊電梯進行大修、更新或改造,2011年已完成69部電梯的整治和改造,今年改造任務是93臺。
張樂祥表示:"一些單位對舊梯進行更新改造不光考慮的是電梯使用壽命,還考慮了技術先進性、節能性以及舒適性等,多方面因素促使這塊市場快速發展。"
舊梯更新改造市場前景樂觀
在歐美一些國家,舊梯更新改造已成為電梯廠家主要業務。而在中國,可以說這一市場才剛剛興起,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按照目前在用電梯使用年限滿15年為20萬臺計算,如果每年更新改造30%,市場需求量就達到6萬臺,相當于2011年新增電梯量的1/7左右,而且這一數量還會逐年遞增。
張樂祥表示:"歐美國家對電梯主要部件設計壽命為20年,國內一些廠家也是按照這個標準設計,但電梯真正使用壽命要結合實際使用情況來評估,不能單憑使用多少年來衡量。目前,我國已有1/3的扶梯已更新改造完畢。"
"電梯報廢標準出臺后,每年都將會有大批老舊電梯面臨更新改造,這將成為電梯行業新的需求和業務增長點,對于中國電梯企業來說是新的發展機遇。"上海永大電梯設備有限公司業務處協理李向陽如是說。
"一二線城市發展較早,老舊電梯數量相對較多,會陸續進入更新改造時期,電梯企業應該重點關注大城市的舊梯改造市場。"廣州廣日電梯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賓表示。
雖然舊梯更新改造市場前景樂觀,但要落實此項工作也面臨一些難題。華升富士達電梯有限公司開發部部長高鐵錦分析說:"舊梯更新改造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資金來源問題;二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相關條例和制度,從而確保該項工作能夠按照程序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