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所巷社區錦園27幢90號,5個多月前這幢居民樓以38天的速度,完成了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改造。
鳳凰山腳下的饅頭山,如今成了許多文藝青年愛去的“打卡地”,誰又能知道,多年之前這里曾是杭城里臟亂破舊的那個“被遺忘的角落”?
城東彭埠茶亭片城中村改造,有著200多年歷史的羅家老宅不僅沒有被拆掉,反而得到了保護修繕,變身成藝術館。
每一座城市,都會有拔地而起的簇簇新的高樓,也會有被雨打風吹去的日漸衰敗的角落。
杭州,一座非常“念舊”的城市,正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讓二者協調發展:把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和“生命體”,用“有機更新”的方式,讓城市告別危房、讓舊房提升品質。
而千年古城的歷史積淀和杭州的人情味,讓這個“更新”,從大刀闊斧,變得愈加精雕細琢。
告別危房舊房變身
居民迎來“民生之變”
杭州朝暉九區24幢,這個曾經多次見諸報端、被評定為D級危房的多層小樓,以全新的面貌回來了。
朝暉九區24幢建于上世紀70年代,磚混結構住宅樓,5層樓,2個單元,共65套房。這65套房都是小戶型,大多是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2016年11月,這幢房子被鑒定為D級危房,傾斜率達25‰,意味著房子不能住人了,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下城區啟動緊急避險預案,為24幢量身定制了拆復建方案。
今年6月,蛻變后的朝暉九區24幢交付使用,如今拿到房子的居民有些已經入住,有些正在進行裝修。
“在拆復建過程中,考慮到房子位于低洼積水區域,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做了架空。挖開原基礎后,還針對地下水豐富問題,重新組織地勘,多次討論決定以埋設鋼護筒的方案進行樁基施工。”下城區住建局危改辦負責人方仁杰介紹。不僅如此,在不改變面積的基礎上還將房屋格局做了優化,將衛生間做進房間內,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
下城朝暉九區24幢如是,上城區饅頭山亦如是。
通過2015年的綜合改造,饅頭山區塊480棟建筑以及道路、綠化、水電管線的同步整治,昔日“臟亂差”華麗轉身為富有南宋韻味的風情小鎮。
杭州城里,那些曾經晦暗的老舊角落就這樣一點一點被重新擦亮。
其實,在對待危房上,杭州還針對房屋信息缺失,安全隱患難以及時發現的問題,在排查和信息采集的基礎上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信息數據庫和管理平臺,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為房屋安裝結構變形數據采集儀和傳感器,實現了房屋安全狀態的智能預測預警。
住保房管部門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以來,杭城里共有1355幢C、D級危房得到治理,400余幢未達到危房標準的房屋得到監控、3600萬平方米老舊住房得以改善,最重要的是曾經居住在危房舊房里的人們,生活不再與從前一樣了。他們的生活變得舒心暢快。
從開工到正式啟用
加裝電梯只用了38天
從2017到2018,如果要數一數關乎百姓利益的民生大事,加裝電梯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此,杭州做了很多工作來推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
潮鳴街道錦園小區27幢就在今年用時38天,刷新了杭城“加梯”的新速度。而在電梯正式啟用的當天,一對老姐妹牽手相擁的場景讓很多人深深動容。
只是38天的速度是如何達成的?27幢的居民們說,這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居民自發組織居民代表會議,討論加裝細節,街道社區幫助協調各相關部門。
根據住保房管部門的統計,截至9月底,在杭州,共有441處加裝電梯項目通過聯審,其中245處在建,59處完工。
是的,隨著一個又一個加裝電梯項目的順利推進,一個民生工程推進的新模式也在逐漸形成:從“替民當家”轉向“讓民做主”,街道社區搭臺、樓道長牽頭、居民共議,在“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中業主自愿發起、自主決策、自籌資金,在民生工程中真正實現了“業主主體、政府引導”。
從“保下來”到“活起來”
一處處老宅蝶變新生
城市不斷發展變化,但文化街區和歷史遺跡,是杭州的“DNA”和“獨特韻味”,要永久保存。
在杭州,城市每“更新”一處,值得保留的風土人情、歷史遺跡,都是優先考慮保護的因素。就像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彭埠羅家老宅,在城東彭埠茶亭片城中村改造中蝶變新生。
秉承著“修舊如舊”的理念,修繕后的羅家老宅保留著它的原汁原味:兩進院落。高大的圍墻,中式石庫門入口,小青瓦屋面,硬山頂,不僅吸收了徽派建筑的莊重和大氣,又展現了江南民居的典雅風格。
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其實是最好的保護。重生的羅家老宅也找到了一條全新又符合其氣質的路子,變身為一座藝術館。畫展、藝術聯展、黑白木刻版畫制作體驗……曾經日漸殘敗的老宅,重又煥發光彩。
從“保下來”到“活起來”,被住建部列入全國首批十個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城市之一的杭州,正在通過不懈的努力、創新老宅保護的新方式,將文脈保護、民生改善與城市有機更新發展做到了完美結合,在全面修繕歷史建筑的同時,結合建筑風貌特色、文化底蘊及周邊環境,引入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傳統醫藥等多元產業,實現生態、業態、文態和形態“四態融合”。
從社區準物業到“三方辦”
黨建引領,讓居者樂其屋
市場化下的杭州,老舊小區與新建商品房形成鮮明對比。沒有物業,小區道路失修、環境臟亂差。老舊社區的這些問題,只有長期管理才能好轉。
2017年,杭州東平巷社區建立“晴雨管家”模式——社區居民自治,居民自己管理自己,有問題就召開樓道居民民主討論會共同協商——探索出了一條老小區自治管理的新路子。東平巷社區每戶居民每年上交50元,作為“樓道自治基金”,開支由所在樓道居民自主協商。這筆錢由專人管理,一人管項目,一人管錢。
在杭州這樣的老小區準物業管理嘗試還有不少。
比如,拱墅區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新時代基層黨建的重要抓手,率先成立“三方辦”。建立聯合黨委,每月召開一次全區三方協同治理工作聯系會議,讓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坐在一起,明晰各方責任,搭建溝通平臺,強化監管落實,實現同向發力、共同促進。如今,“三方辦”模式已在拱墅區各街道社區推廣開來。
饅頭山的巨變、羅家老宅的重生、老舊住宅的加梯成功,還有老舊住宅從“改造為主”到“改管結合”模式的全新嘗試,杭州,正在用“繡花”功夫,精細地實現著城市的修補和有機更新,讓更多的百姓,居者樂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