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些通過歷史沉淀下來的經驗老話也會給現代人一些啟發,其中就有句俗語,叫“親兄弟明算賬”,意思是關于錢的事,不管關系有多好,都應該分得清清楚楚。如今,把這句話用到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這件事情上,也同樣管用。
自從國內不少城市開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以來,一有成功案例媒體經常會提到的是“達成共識”。怎樣才能達成共識?必須所有相關主體坐下來談,談充分,談透徹,而談的內容之一,就是“親兄弟明算賬”,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那些順利安裝電梯的小區,是把賬算明白了;還在鬧矛盾的,有些就是賬算不清的。你和我談利益,我和你談感情;你和我說道德,我和你說權利。不同的概念攪和在一起,這賬誰能算清?
加裝電梯后對老舊小區的住戶來說是件大好事,但好事要辦好,有兩筆賬應該算清:一是高層房產普遍增值,無論出售或自住,業主均獲得實打實的好處;二是底層房產增值有限甚至貶值,業主的生活、心理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損失也是實實在在的。因此,高層業主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在經濟上適當補償底層業主,這從經濟學角度看也是說得過去的。當然,有底層業主高風亮節放棄補償,但高層業主切不可拿道德和鄰里感情去綁架底層業主,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鄰里之間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維系這個共同體的紐帶包括法律、道德等社會契約,也包括感情。任何一個紐帶缺失,時間久了鄰里關系都會失衡。“明算賬”的好處,是心平氣和地將是非利益擺在明處,做到相對公平和均衡,不僅把事辦了,還讓人心里舒坦。然而在現實中,一些業主抹不開面子情分,恥于談錢;又或者認為先開口會陷于被動,于是沒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等真到了安裝電梯時,又壓抑不住內心的情緒表示反對。既然如此,何不當初就算個明明白白?
老小區加裝電梯是一項惠民工程,政府起到的只是引導和協調作用,而電梯工程公司起到的是指引業主與安裝電梯的作用,而真正的考驗是小區業主自治管理的能力。權利和責任是硬幣的兩面,政府不再大包大攬,業主就得學會自己做主,自己算賬。當然,政府也可以把引導工作做到位,例如有些城市將補償方案和標準寫進文件,有了“官方指導意見”,老百姓算起賬來就會輕松許多。
法規中,加裝電梯的前提是三分之二業主同意,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就此忽略底層業主的意愿和權利。算賬的過程,是溝通、讓步、妥協的過程,必須尊重每個人的知情權、選擇權。工程的規劃方案和后期影響、得失利弊、補償的方式方法……賬算得越細,談得越充分,就越容易達成共識,從而讓好事辦好,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