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頂、蹬底、搖晃、擠壓,全國10多萬臺“老舊”電梯正迎來“多事之夏”。為充分回應民生關切,成都市創新搭建網絡理政大數據平臺和安全監管信息化平臺,合力封堵安全漏洞,嚴防電梯傷人“吃人”。
網絡理政“理”出五大安全隱患
5月29日,成都某小區業主董女士投訴,該小區電梯多次造成人員被困,其中一次有兩名裝修工人被困近8個小時才得救。今年1至6月,投運僅半年的成都市政府網絡理政平臺已收到電梯問題反映2150余件,九成以上直指安全隱患,80%以上涉及住宅電梯。
這組數據引起成都市高度警覺,于6月7日啟動專項整治,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把安全隱患治理貫穿電梯建設、使用、管理、維護和監管全過程。
據統計,成都現有電梯12.4萬臺,其中住宅小區電梯約8萬臺,運行15年以上的老舊住宅電梯2100余臺,“三無”(無物管、無維保、無專項維修資金)住宅電梯2800余臺。
然而,“老舊”并不是電梯問題的要害。成都質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電梯整機并無報廢一說,只需按時做好維護保養就能運行如常,但問題恰恰出在維保上。
國家質檢總局統計,去年全國共發生電梯事故48起,死亡41人。有專家指出,這些事故80%以上是因為維修保養不到位。成都質監局梳理發現,物業企業失職、維保單位逐利、應急救援平臺缺失、“老舊”更新不平衡、安置小區麻煩多已成為電梯運行五大“殺手”。
“生命”二維碼全程掃描監管漏洞
根據我國現行規定,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劃轉業主大會管理前,使用建議需經列支范圍內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討論通過。
有專家測算,完成這兩個“2/3”,順利提取住宅專項維修資金需要半年左右,這讓很多物業服務公司望而卻步,在電梯維保上因陋就簡,縱容維保單位“缺斤少兩”。
針對“故障多、經費少、管理差”的被動監管局面,成都市創新搭建電梯安全監管公共服務平臺,集成應用物聯網技術,為電梯發放“身份證”——3D激光防偽二維碼。
在錦江區大王鈺城小區,這樣的二維碼被牢牢地固定在電梯內,居民用智能手機一掃就能及時查看電梯維保信息、參與互動并可實現電梯困人緊急報警。
成都質監局特種設備監察處處長楊金偉介紹,該平臺對電梯安全運行實現了24小時實時監管,維保人員每次維保必須現場掃碼,其誠信狀況會及時抄告安監、建委、房管等部門。
目前,成都已完成12.3萬臺電梯的3D激光防偽二維碼粘貼。“為實現無線信號全覆蓋,我們還將推廣電梯機器人,以便為全市建立電梯困人應急處置中心奠定基礎。”楊金偉說。
維護電梯安全業主不可或缺
電梯設備安全隱患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業主作用不可或缺。
成都市錦江區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管理科科長游向東告訴記者,錦江區正在試點讓小區業委會參與電梯維保質量監督,但推廣起來有點難,一些業主明確表示沒時間,“好像電梯安全跟他沒關系,但一旦要動用維修資金,他又感覺像割了心頭肉”。
物權法明確規定,電梯是業主共有財產,業主既享有財產權益,也要承擔安全責任。為推動監管觸角不斷向基層延伸,成都市武侯區在全市率先建立設備安全“吹哨人”制度,其中就包括整合小區業委會、院落自治小組等渠道資源,構建電梯安全“防火墻”。
北京大學法學院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樓建波認為,業主的成長需要時間,如果現在不注重征求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意見,業主就更難成長起來。
兩個“2/3”如何落地?成都探索維修資金新政,規定可以以幢、單元為單位組織全體業主表決,決策形式也多樣化,除了“書面簽字”,發短信、發郵件“簽字”也能表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