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屏幕上,縱橫交錯的地下供水管道看得清清楚楚,每一根管道上閃爍著綠色光圈,點擊鼠標,監測數據一目了然。在北京交通大學后勤集團控制大廳,工作人員正在演示“地下管網智能探漏系統”,對全校上下供水管網進行實時監測。
管道上綠色光圈的位置,都安裝了智能傳感器,能夠根據管網振動變化,及時發現管道破裂漏水情況并自動啟動警報。
“根據警報位置,精準維修,避免后勤工人費時費力找故障,最大程度減少水資源浪費。”北京交通大學后勤集團總經理翟儒說,北京交大近年來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打造“智慧后勤”,節約資源能源。
節流更得開源。北京交大致力于打造“海綿校園”,已建設一套完整的“雨水攔截系統”。該系統利用由本校土木建筑學院師生研發的水循環和凈化處理設施,將教學區和家屬區內的雨水匯入校園明湖,過濾后,用于周邊綠地澆灌。全校的洗浴中水處理之后也都匯集到這里。據統計,北京交大每年節水量相當于學校用水總量的10%。
除了節水,在節電方面同樣亮點不少。“電梯運行是要耗電的,但我們學校的電梯卻能發電。”翟儒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這里電梯的與眾不同。
電梯發電的奧秘在于安裝了“能量反饋系統”,將電梯重載下行、空載上行產生的能量轉變為電能,為電梯運行供電。分布在北京交大教學樓和學生公寓樓的100部電梯,每年“發電量”約80萬千瓦時。
此外,北京交大正在部分教室試點安裝教室照明及空調智能節電系統,通過自動監測人數分布、室內溫度以及自然光照強度,自動開關空調或燈光,節電率達到30%左右。
通過“智慧后勤”建設,北京交大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從2011年到2016年,全校在建筑面積和設備設施不斷增長的情況下,能耗平均每年降低千噸標準煤,用水總量平均每年下降5.4萬噸,平均節能率6.49%。
節能做的好,離不開精細化、科學化管理。北京交大黨委書記曹國永認為,高校要認真貫徹中央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加強綠色校園建設,注重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為此,北京交大制定了一整套節能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成立了節約型校園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出臺《北京交通大學能源使用管理辦法》,分解指標、明確責任,病進行年度考核;同事,對二級單位的節能技改進行政策支持和經費配套,實行“誰投資誰受益,誰節約誰授獎”的節約獎勵政策。
上一篇:專注每一個細節的 “電梯醫生”
下一篇:15萬老樓單元門可加裝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