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設備安全監管中,電梯安全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的關注。面對電梯質量糾紛,誰能一哨定音?武侯區率先引入第三方機構對一起電梯安全事故進行科學分析和責任判定,不僅有效解決了這起久拖不決的電梯質量糾紛,也為構建電梯安全監管長效機制進行了有益探索。
據了解,武侯區某老舊寫字樓電梯配置數量較少,其中兩部電梯還經常發生困人、溜梯、超載運行等現象。一到上下班高峰期,上班族們面對“問題電梯”膽戰心驚、望而卻步,但又不得不排著長隊等候電梯。為此,入駐企業多次與物業公司溝通、交涉,但物業公司遲遲沒有拿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久而久之,入駐企業對物業公司以及電梯維保單位失去了原有的信心和耐心,開始不斷向當地監管部門、信訪部門等投訴舉報。武侯區市場和質量監管局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并積極協調,最終事件各方達成一致,由第三方機構開展電梯安全分析及評價,并以此作為責任認定的“最終標尺”。
隨后,武侯區市場和質量監管局委托第三方權威機構——四川省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協會(以下簡稱四川特協)對電梯安全開展評估。四川特協迅速派出專家團隊對該寫字樓兩部“問題電梯”進行現場診斷和技術分析,不僅很快鎖定了電梯故障的責任方,也提出了科學合理的處理意見和整改建議。目前,經過整改,該寫字樓兩部電梯的所有故障已經徹底排除。
“電梯質量糾紛,需要有人能一哨定音。而第三方的評估,就是那個敢于亮牌的 吹哨人 。”該負責人表示,隨著《人民調解法》《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為電梯安全“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為此,武侯區市場和質量監管局率先建立電梯安全“吹哨人”制度,主動引入第三方機構現場查驗、客觀分析電梯運行情況,詳細記錄影響電梯安全運行的使用管理、維保質量、設備運行風險等問題,并組織電梯專家對癥下藥、照單開方,提出理性分析和科學建議,抄送當地監管部門、街道人事處及使用單位、業主代表,幫助他們全面掌握轄區電梯安全整體狀況,做到“底數清、責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