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牢老舊小區的電梯質量,拱墅區有了創新之舉——政府購買服務,在全國率先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電梯進行“陽光體檢”,每年請專業人員上門“把脈”:為電梯做常規體檢,看小病、防大病、治重病,提供解決方案并負責復查。
“截至2016年6月,拱墅各大小區已交付使用10年以上的電梯共1361臺。這些‘高齡’電梯由于長期維護保養不到位,暗藏的隱患問題不能及時發現解決,導致電梯故障甚至‘困人’事件時有發生。”
杭州市拱墅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科長李國成說,能不能及時發現問題,檢查人員的經驗值非常重要。比如,完整的“電梯體檢”需要作業人員進入電梯井道檢查。
但大部分安全監察人員、物業公司、業委會并不具備專業技能,維保單位是否維保到位,安全隱患是否整改很難判斷。電梯本來只有一個小問題,簡單維修即可使用,但缺乏治病的人,電梯的亞健康越來越嚴重,最終生了大病。
經過數月的籌備醞釀,今年5月,拱墅區在全國率先引入第三方機構力量,建立起電梯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開啟電梯安全保障新模式。
政府購買服務,專業人員對電梯維護保養質量進行專業巡查體檢,出具風險分析和評定體檢報告,提出可行性對策。隨后,根據體檢報告內容,由屬地街道和區局共同督促電梯使用單位落實整改,整改完畢后再由第三方服務機構進行復核,實現陽光化的閉環監管。
一次常規體檢歷時2小時左右,根據電梯的“年齡”確定每年的檢查次數,少則1次,多則三四次。電梯機房內,要檢查電梯主機、使用環境和電梯結構等內容。轎頂主要查看檢修開關、急停開關是否正常工作等。檢查井道內的“暗箱”操作,檢測電梯垂直震動是否超標等……檢查涉及幾十項內容。來自第三方檢測的“醫生”,許多是維保機構的培訓老師,有著多年的電梯養護和管理經驗。
第三方“陽光體檢”、閉環監管給維保單位上了“緊箍咒”。
“第三方體檢就好像站在我們身后的監督人,瞪著眼睛、隨時監控我們的所作所為。”一家電梯公司片區經理說,為了應對這種壓力,他們除了加班增人手,還選派了公司業務骨干現場指導,特別注重易疏漏、易發生重大隱患的檢查項目,以適應更高的維保要求。并主動淘汰低價合同,增設維保自查關。
因引入第三方監督加大了維保單位壓力,拱墅區的維保行業也逐漸顯現出“洗牌”的現象,目前,已有3家維保單位因隱患整改能力不足而主動退出拱墅電梯維保市場。
“電梯維修,特別是大部件維修的費用不低,因為不了解這個領域,維修中常常出現糾紛: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是不是可以修的零件故意更換了?老百姓有疑惑,而第三方的介入避免了這些問題。”
李國成說,目前,該區已完成957臺電梯的體檢任務,發現隱患問題9421個,推動進行重大維修123臺、改造36臺。
效果蠻明顯,以前,小河佳苑的杭州盛塘物業每月至少能接到10多起投訴,最高時能達到每天1起。而第三方體檢進駐小河佳苑后,投訴量下降八成多。
盛塘物業管理員童燕杰說, “現在維保公司每天都會來例行檢查,隨時跟我們反映問題。”不僅如此,維修方案還有專門的技術服務,維修更加公正、便捷,前段時間檢修的52臺電梯至今未發生故障。
上一篇:質監部門舉辦電梯安全周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