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區碧桂園小區20號樓一名男童在獨自乘坐電梯時,電梯發生故障,導致男童受到驚嚇。接到舉報后,市工商質監局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安排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了解核實。調查人員對該小區物業公司負責人和電梯維保單位負責人做了詳細詢問了解,核實并查閱了電梯維保公司的電梯維護保養記錄及當時故障電梯監控視頻。通過現場調查核實,真實情況是:電梯因機房溫度過高(正常控制范圍5-40℃),導致主機發生故障,程序紊亂。在運行過程中,樓層按鍵失靈,電梯轎廂門不能正常開啟。隨即電梯自行啟動保護功能,修復程序,進行“校正”。在“校正”過程中,轎廂自行尋找基站(電梯最底層,所有電梯均有此功能),此時,電梯內外招喚不起作用,且顯示屏上樓層示數不變。到達底層后,顯示-1層樓層示數,給人以錯覺,好像從高層直接“掉到”-1層,其實運行速度不到電梯正常運行速度的50%,緩慢從32層降到到-1層后恢復正常運行。電梯在下降過程中,男童發現電梯不受控制,不明原因,誤以為電梯發生“墜梯”,所以受到驚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國家質檢總局《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安徽省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范的規定:“電梯的維護保養應當由電梯制造單位或者依法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維修單位進行,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接到乘客被困電梯報告后,電梯維護保養單位的作業人員應當迅速趕赴現場實施救援。設區的市、市區范圍內抵達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其他地區不得超過1小時。”
廣大市民在乘坐電梯時,一旦聽到“墜梯”一詞,所有人都大驚失色,因其太恐怖,在巨大的沖擊力下會直接對乘客造成人身傷害,甚至死亡。可在現實中,墜梯真的會發生嗎?發生的概率是多大呢?墜梯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會是什么造成的呢?
我們知道,電梯轎廂的運動是由曳引機拖動鋼絲繩來完成的。因此所謂“墜梯”指的是:電梯轎廂在非受控狀態下,由上而下以自由落體的速度降落到電梯地坑。其實這些安全隱患在電梯制造設計時都想到了,因此提前設計了很多安全保護功能。
1、電梯曳引鋼絲繩的強度安全系數必須大于12,并且至少有三根鋼絲繩,每根是獨立的。
2、加載了鋼絲繩防跳措施,防止鋼絲繩斷裂脫槽。
3、加載了主機編碼器,在鋼繩磨損超標引起速度不正常時,主機編碼器會反饋保護信號,以此來切斷運行信號從而停止電梯。
4、在井道上下端站設置了上下限位及極限保護開關,電梯一旦超過終端位置會觸發以上開關切斷安全回路信號,電梯將會立即停止。
5、設置了機械安全保護部件,限速器、安全鉗、夾繩器,在電梯轎廂超過額定速度的115%時會觸發限速器、安全鉗、夾繩器來切斷安全回路信號,并以機械形式強制制停電梯。
6、設置了地坑緩沖器,當轎廂落到緩沖器時,會將慣性力、沖擊力全都卸掉。
綜上所述電梯一般不會發生墜梯事故,因為有了各種安全保護措施,能使電梯安全運行。
而在現實中,我們經常聽到某位乘客“這電梯墜梯了,嚇死我了,從某層突然就降到某層了。”事實上,這根本不是墜梯,而是電梯的一種安全保護功能:“校正”。
所謂“校正”是指:電梯在運行的過程中檢測到某個系統錯誤,來做出的復位措施。例如:門鎖突然斷開又立即閉合,樓層位置錯亂,安全保護信號不正常等。當主板識別到某個系統不正常時,便會發出“校正”信號,來讓電梯以額定的校正速度到基站位置復位,其實這就和我們的“電腦重啟”一樣。
在電梯主板識別樓層位置不正常時,便會停止輸出通訊信號,只保留復位信號。假若電梯在32層出了故障,電梯內顯示板會顯示“32”,在電梯復位的過程中樓層是不變的,當電梯校正復位到1層時,系統正常后主板立刻輸出通訊信號,顯示板會變為“1”。這就是正常的“校正”。而乘客產生了錯覺,以為樓層從32瞬間變為1,就以為電梯從32層瞬間掉到了1層,發生“墜梯”了。其實這是“電梯自動校正”。
提醒廣大市民在乘坐電梯時:
1、注意電梯轎廂內是否張貼有《電梯使用標志》、《乘客須知》和《警示標簽》等內容。當發生電梯困人時,要及時撥打《電梯使用標志》上公示的電話號碼或“110”報警電話,耐心等待專業人員施救,切不可盲目自救逃生。
2、兒童、老人乘坐電梯時,應有成人監護。乘坐扶梯時,頭、手和身體各部位不得超出扶手帶范圍。
3、乘客進入轎廂前應當看清電梯是否在本樓層,不可盲目跨入。防止層門開著,轎廂不在本層而造成跌入井道事故。當電梯門快要關閉時,不要強行沖入或用肢體阻止電梯關門,切勿一只腳在內一只腳在外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