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梯故障,不久前,家住西園雅居的祖孫倆被困電梯半個多小時。出事的電梯已使用10多年,經常發生故障。記者調查發現,福州有不少電梯由于使用年限較久,處于帶病運行狀態。而年久的電梯怎么報廢缺乏統一標準,加上更新成本高、集資困難,使得老舊電梯“退休”成了大難題。
不可否認,現實中由于電梯老舊而引發的事故,確實并不少見。由于電梯零部件磨損增多,年久失修,從而導致了電梯故障率不斷增多,電梯墜落、電梯夾人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那么,面對高齡電梯的安全隱患,假如任由這種現象泛濫和滋生,必然會給市民的生命安全帶來隱患。
對于這些高齡電梯,物業、業委會等也組織定期的保養與維護,但是由于高齡電梯的使用時間過長,整體功能已經趨于老化。目前,我國的《特種設備安全法》第48條規定:“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無改造、修理價值,或者達到安全技術規范規定的其他報廢條件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依法履行報廢義務?!辈贿^,遺憾的是,由于每部電梯的運行環境不同,具體的報廢時間無法確定,從而導致了大量的高齡電梯被“延遲退休”。
眾所周知,假如高齡電梯“退休”,則必然需要用新的電梯頂替,才能不給市民生產生活造成負面影響。于是,更換新的電梯,必然具有巨大的成本壓力,這也導致了電梯的使用者及管理者都不會輕易報廢電梯,而選擇修修補補繼續使用,安全隱患也就在這樣的“依依不舍”中被埋下。那么,若要讓高齡電梯及時“退休”,而不再“延遲退休”,就需要強化制度規定和保障,給予高齡電梯“退休”更多的硬性約束。從這個方面來說,質監部門不僅要定期進行風險評估,還應制定電梯依法退休的標準細則,包括電梯更換費用的來源,包括具體什么狀況的電梯必須報廢,如何報廢等等。
如今,城市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高層建筑也越來越多,電梯的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由此,作為具有“高空、高速、高?!钡摹叭?高”特種設備,電梯的安全性不容忽視,高齡電梯確有必要及時“退休”。唯有補齊法律短板,以法律來避免高齡電梯“延遲退休”,才能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免除居民們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