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長沙市雨花區基層電梯安全監管人員培訓班開班。知情人透露,這次培訓不同于一般的技術培訓,主要內容是探討電梯安全監管新模式,以迎接電梯安全監管新時代的到來。
電梯事故頻發引擔憂
作為現代文明的產物,電梯帶給人們快捷和方便。然而一段時間來,在一些地方發生多起電梯安全事故,讓一些人談“梯”色變。去年7月,湖北荊州一位女士就被卷入自動扶梯中死亡。
去年,長沙市也發生兩起大的電梯安全事故,分別是“6·13”宏景名廈電梯安全事故、家樂福自動扶梯事故。當年,雨花區質監局就接到各類電梯投訴近200起。
缺乏有效監管是主因
電梯安全事故何以會頻發?雨花區質監局局長楊忠分析,原因有電梯安全管理人員配備不足、日常安全檢查流于形式的問題,也有不當使用如亂敲亂撞層門、轎廂和操作按鈕等零部件,運送水泥砂漿等貨物而沒有采取相應防護措施等問題;有電梯日常維護保養不到位的問題,也有電梯選型配置過低的問題,還有“人機比”矛盾突出的問題等。
“人機比”矛盾突出,一方面是純住宅樓因靠近學校,商務區吸引很多商務項目入住,讓使用電梯的人超過了樓房原設計人流量,導致電梯故障頻發。另一方面,監管人員太少,與需監管的電梯數量嚴重不匹配。電梯持續飛速增加,而質監部門監管人員受制于體制、編制,無法增加人員,導致電梯監管“人機比”矛盾不斷加劇。
缺乏有效監管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監管中,存在“斷頭路”現象。目前電梯監管在街道和社區沒有專門機構和人員,監管力量處于空白,而這恰恰是最需要強化監管的地方。
目前,雨花區電梯接近1.3萬臺,每年還以近20%的速度遞增。電梯安全監管人員嚴重不足,往往只能當救火隊員,窮于應付。
將監管觸角伸到每個角落
電梯安全關乎民生。今年初,在省、長沙市有關部門支持下,雨花區委改革辦、群工辦與區質監局等單位負責人到北京、廣州、深圳等地調研,并認真學習香港、新加坡等地監管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建立新的監管模式。
改變監管“斷頭路”現象,將觸角延伸到每個角落。每個街道、社區、物業企業、樓棟,都要指定電梯安全監管人員,并建立臺賬。所有電梯安全監管人員必須進行培訓,考試合格的發給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必須構建社會共治的監管格局。由于電梯安全監管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因此,對基層監管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十分必要。”說起這次辦班培訓,楊忠說,“所有參加培訓并通過考試的人,將納入區質監監管體系,通過質監部門調度和指揮,將電梯問題及時化解在基層一線。”
實施平臺監管。楊忠表示,他們還將建立電梯安全監管數據平臺,將全區安全監管人員、電梯設備信息等數據錄入平臺,形成區域范圍內全覆蓋的監管網絡。各級監管人員均能通過自己的賬號登錄平臺,對所管轄的電梯實施監管。同時,平臺數據將與長沙市96366電梯應急處置中心實現共享,一旦發生電梯困人等故障,一個電話就可以呼叫救援人員到來。
構建問題解決新機制。在政府主導下,著力構建基層重大電梯問題協調議事機制,老舊電梯和“三無”電梯政府救助機制,電梯安全責任保險機制等長效舉措。年內,雨花區還將開展大規模的電梯安全知識進社區、進校園等宣傳活動,多措并舉,構建起權責清晰、職責明確的電梯安全運行責任鏈條,形成以電梯安全主體責任落實為核心,電梯使用、管理單位人員安全意識增強,社會救助及時,各方監督有力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