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電梯已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其發展速度也是逐年成倍地增長,電梯安全管理工作,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濟南高新區目前現有在用電梯3351部,同時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長,監管任務日趨加重。高新區市場監管局“四局合并”成立以來,在新體制下,如何解決好地履職盡責,解決好專業人員少、設備數量多、監管任務重的矛盾?如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營造多元共治的監管氛圍?如何探索創新高效的監管工作機制,服務高新區再次創業發展?帶著這些問題。今年以來,該局在總結去年工作的基礎上,謀篇布局,積極探索建立新常態下電梯的管理新路子,形成了關口前移、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12345”電梯安全管理工作機制,使全區電梯安全監管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具體做法是:
一、“一點”示范帶全面
為了營造電梯管理多元共治、齊抓共管的管理氛圍,該局積極組織開展“電梯規范管理示范創建點”活動。以開展 “示范創建點”活動為載體,為政府、使用和維保單位三方搭建一個齊抓共管的平臺,實現了電梯管理關口前移,進一步明確了電梯使用和維保單位的主體首負責任,有力地促進了各項法律法規制度落到實處。
一是制定標準。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市局特設處的幫助指導下,制定了濟南高新區市場監管局《電梯規范管理示范創建點標準》,《標準》分別規定了電梯使用單位14項、維保單位10項、監管所7項落實工作的三個部分。以標準化的形式,進行了工作規范。
二是開展活動。組織召開“電梯規范管理示范創建點”工作動員會,在每一個監管所轄區,選取重中之重的居民小區或辦公密集場所,作為“電梯規范管理示范創建點”爭創單位,明確各監管所監管內容和責任,確保職責落實到位;向電梯使用和維保單位詳細介紹必須落實的《電梯規范管理示范創建點標準》24項內容,扎扎實實地打牢電梯管理的基礎工作。
三是狠抓落實。“示范創建點”活動開展以來,轄區監管人員多次到“示范創建點”幫助工作,嚴格落實創建標準,指導使用單位建立電梯出廠、安裝、檢驗、維保情況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檔案;針對轄區電梯使用單位管理情況,從如何辦理設備使用注冊登記到更名、注銷,從設備的維保合同的簽定情況到日常維保電梯的工作記錄,都十分詳細的向電梯使用單位進行講解。通過深化服務措施,有效地落實了創建標準,提升了電梯規范化管理水平。
二、“二制”措施抓落實
為確保電梯監管到位,責任落實,高新區市場監管局強化工作措施,先后建立了“特種設備月報表制度”和“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月通報制度”。
“特種設備月報表制度”,即:各監管所每月向局質監辦上報已經設計好表格,報表中包括轄區特種設備月增減數量動態情況、工作開展情況、催檢落實情況、安全隱患整改情況等。
“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月通報制度”,即:每月質監辦根據月報表和督導檢查情況,對各監管所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完成情況進行通報,反映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主要原因,表揚先進,指出差距,督導跟蹤整改落實情況,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見等。
通過采取月報表和月通報制度,使電梯監管工作由被動轉主動,加強了局質監辦與監管所溝通聯系,督促監管所及時落實問題隱患整改,有效地杜絕了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發生,實現了特種設備常態化監管。
三、“三級”管理縱到底
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該局建立了局質監辦、轄區監管所、片區監管員三級縱向監管體制。質監辦作為第一層級,負責全局電梯等特種設備管理制度、計劃、措施的制定與組織;對各監管所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協調處理特種設備管理中重大疑難問題。監管所作為第二層級,組織貫徹落實上級精神,細化轄區目標任務,分解劃片落實催檢工作;組織實施監督檢查,開展集中整治行動;協調解決轄區相關問題。監管員作為第三層級,負責片區特種設備日常檢查和催檢工作,履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行政執法職能。通過“三級”縱向管理,進一步強化了“三級”監管,在特種設備管理中的具體職責,使電梯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了實處。
四、“四網”建設全覆蓋
圍繞著特種設備監管職能,本著“標準化建設,信息化推動,精準化管理”的目標,編密織牢好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四網”。
一是特種設備信息網。依托 “山東金質特種設備管理系統”,在互聯網上建立電梯安全監察動態監管系統。以監管的設備為索引,將電梯有關的制造、安裝、施工和使用單位;管理、維保和聯系人員;定期檢驗、技術狀況、設備登記號等信息,及時錄入系統。將變化動態情況,延伸建到轄區監管所,使監管人員能夠隨時獲知轄區電梯監管信息,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催檢、精準監管。
二是法規知識宣傳網。建立高新轄區電梯監管人員、運營使用單位、維保單位的特種設備法規知識宣傳微信、QQ 群。第一時間將電梯相關法規、技術規范、管理知識宣傳到位,第一時間將上級指示、工作部署傳達到位,第一時間將臨檢電梯催檢報檢到位,實現了監管方與被監管方的“面對面”無縫全天候互動溝通,既方便了企業、服務了企業,又能有效解決人少事多矛盾、提升監管工作效率。比如,年初的《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條例》頒布后,高新區立即將該《條例》上傳到群上,使電梯等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維保單位與基層監管人員同步學習把握《條例》內容。
三是公眾舉報投訴網。依托局投訴舉報中心,設立了電梯等特種設備舉報投訴電話,同時發揮12365質監服務熱線、12345市民服務熱線職能作用,及時受理公眾關于特種設備安全的舉報投訴。并建立完善相應處置制度,做到及時回應和現場處理,暢通了民意反映訴求渠道,較好調動了社會力量,營造了多元共治氛圍。
四是日常監督檢查網。在轄區實施“定格、定人、定責、定目標”的“四定”網格化監管方式。監管人員對所負責的網格區域,實行逐個使用單位、逐臺電梯、逐項管理制度、逐個作業人員的監察,確保監察工作,應查必查無遺漏。嚴格落實“誰檢查、誰簽字、誰監管、誰負責”,如實填寫《特種設備現場安全監督檢查記錄》,檢查人員與被檢查單位雙方共同簽字。
五、“五化”監管全過程
全面準確把握特種設備工作的職能定位,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努力做好新常態下的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工作,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在實踐的基礎上,該局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實施“五化”監管,實現了特種設備全過程的監管。
(一)監管區域網格化。根據全區內市場主體分布情況和地域范圍,劃分為6個市場監管所責任方塊,各市場監管所根據轄區范圍,分別將轄區劃分為2-4個小網格,配備2到3名網格監管員。在劃分過程中著力做到每個監管所的轄區范圍、市場主體數量及監管任務大體均衡,各監管所都處于同一“起跑線”,既便于開展工作,又便于對監管實效進行統計考核,從而構建起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特種設備網格化安全監管模式。
(二)監管任務責任化。實施電梯等特種設備“網格化”安全監管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特種設備“責任化”的管理機制。一是明確監管責任。明確網格責任人的管理責任,解決管什么、怎樣管、管什么的問題,確保問題能發現、事故能預防、事態能控制。二是劃定監管權限。梳理和細化網格的權責,嚴格界定各網格的監管職能,明確事權劃分。三是建立特種設備監管月報表制度。督促監管所全面掌控轄區特種設備制造、維修、使用等單位以及特種設備的數量質量底數,全面記錄特種設備的日常檢查、制度落實、安全隱患排除情況,強化監管人員及負責人責任意識。
(三)監管人員專業化。解決特種設備的監管不會、不能、不敢管的問題,關鍵在于監管人員的“專業化”。該局高度重視對特種設備監管人員進行的業務培訓,采取聘請專家進行集中授課培訓,結對教學、崗位輪訓、現場練兵等形式,努力培養一批“專家型”的特種設備監管人才,使監管人員在較短時間內熟悉了特種設備管理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力量明顯增強。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不僅在業務素質上有了較大提升,同時擴大了監管人員數量上增長,持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員證人員由原先的7人增加到22人。
(四)監管落實痕跡化。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是一種行政執法行為,為此,要求執法人員在監管過程“痕跡化”。即:現場留有痕,記錄留有跡。在突出抓好電梯管理“三落實、兩有證、一檢驗、一預案”的基礎上,根據《特種設備現場安全監督檢查規則》,對10種特種設備進行分類條目式列清檢查內容。監管執法人員按照檢查內容,逐一選擇檢查落實,簡便易行,有效地防止了現場檢查責任不盡,少寫漏項,導致監管缺位的責任風險。
(五)監管督導制度化 。“沒有落實,再好的制度,也是一句空話”。為保證電梯等特種設備各項工作的落實,該局采取了三種督導的方法,即:一是領導抽查督導。局領導不定期到現場暗訪檢查;二是機關重點督導。質監辦每月深入重點單位、重點設備現場檢查電梯等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情況。三是制度落實督導。高新區市場監管局通過月報表和月通報制度,及時反映各監管所監管動態情況,對發現的工作不落實、不到位問題,進行通報批評;對認真負責、抓出實效的監管所,進行通報表揚,總結經驗宣傳推廣。督導工作的制度化,不但增強了監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提高了責任心和使命感,促進了電梯等特種設備安全工作做好、做實、做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