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化持有、物業化管理是我市農貿市場發展方向。記者昨獲悉,位于廣陵區的荷花池農貿市場正式簽訂協議由政府“接手”,農貿市場的總體改造方案新鮮出爐,預計今年8月底正式運營。
今年,我市將有22家農貿市場完成國有(集體)化“變身”,目前有6家公有農貿市場即將改造。那么,“菜市場”性質變更意味著什么?超市化的農貿市場“芳容”如何?本報記者替您走訪。
【未來,這樣買菜】
乘手扶電梯“逛”農貿市場,有望自動計價刷卡買菜
清晨四點,荷花池農貿市場人頭攢動,各種新鮮菜品和運輸往來的車輛,編織出一派熱鬧景象。這一建于2007年的老市場,經營戶達106戶,涉及19個行業,是不少城區經營戶、單位食堂的進貨點,同時,輻射周邊2.5萬戶居民,購買力不容小覷。
“改造結合農貿市場建設標準和美觀實用的設計,具體施工方案幾易其稿。”改造工程現場負責人朱白云介紹,例如,規劃在一樓裝置一部升降電梯,在二樓增設手扶式步道電梯,解決通道問題;空中架起外掛通道,直接連接停車場。此外,消防、公廁、通風、廢棄物處理、下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據介紹,政府撥款300余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市場改造。改造后,荷花池農貿市場共4層,總面積約4023平方米,容納200余個攤位。其中,地下與空中停車場的總面積達4000平方米,可一次性停泊80輛汽車和數千輛電動車、三輪車等。
值得一提的是,荷花池農貿市場有望作為我市智能化管理試點,市民可以刷卡消費,避免找零,每家經營戶的刷卡機自動計算菜價,并顯示產品的檢測、貨源等,以達到放心消費、明碼標價、溯源管理等效果。
【當下,改變在哪】
攤位費“半價”,消費實惠了,場外“自由市場”不見
如何讓農貿市場治理不再“突擊戰”?目前,我市石塔農貿市場、金色百匯以及邗江鄰里中心三個改革試點,已投入使用,良性運營情況是最佳答案。
2015年以來,我市在農貿市場標準化農貿市場公益性改革上“破題”,通過回購私營市場產權、回收公有市場經營權、返租私營市場經營(物業管理)權等方式,進行農貿市場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分離。
“私營業主對農貿市場提供就業、保障產品供應、保障食品安全以及穩定物價等力度不夠,對農貿市場民生、公益‘全局意識’較弱。”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攤位費為例,私營農貿市場多以按標競價方式收取攤位費,好市口價高“搶手”,但這部分費用會轉嫁給消費者,導致消費者生活成本提高。
“改造后的市場硬件設施好了,環境舒適,還有專門物業公司管理,市場攤位費一年卻只有3000多元,是以前的一半。”金色百匯一位攤主笑著說,攤主更多,生意更火。
石塔農貿市場相關負責人說,市場改造后,不少“自由攤主”主動要求進場,保障了食品安全和市場周邊環境。
【今年,改革進程】
全市6個農貿市場即將改造,探索連鎖物業化管理模式
據統計,揚州中心城區農貿市場達88個,建城區內約57個。截至目前,我市鳳凰農貿市場、杭集農貿市場、槐泗農貿市場以及花瓶苑農貿市場等6家完成返租回收等手續,并陸續改造。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將有22家農貿市場完成國有(集體)化“變身”,改造進程將“超額”完成計劃。
產權結構變了,就能長效解決農貿市場臟亂差難題?“目前,我們引導以街道為責任主體的集團連鎖物業化管理模式,按區域劃分,‘一家多管’,以農貿市場實際情況配備物管人員,標準化管理。”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說,同時實現區域協同治理,杜絕市場內外“兩張皮”。據悉,為全面提升公有市場比例,有關部門將通過進一步優化財政資金扶持方向、方式,出臺具體政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