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區挹江門街道薩家灣24—27號樓的兩部電梯,2014年8月就被質監部門責令停用,12層高樓、182戶居民每天步行上下樓,更換電梯籌資、使用等環節頻頻受阻,歷時一年零八個月終得圓滿解決。這起一波三折的事件背后,引發出對老舊小區更換電梯難的思考。
隨著城市高層住宅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小區電梯邁入“老齡化”,老舊小區更換電梯難,已經成為困擾很多地方居民的一大難題。究其因,在于一些老舊小區特別是沒有物管或業委會的小區,缺少更換電梯“主事人”,難以將相對分散的業主統一起來,籌集到更換和維保資金;電梯更換乃至以后的維保工作也難以開展。薩家灣這個老舊小區更換電梯遭遇一波三折就是如此。
根據我市老舊小區更換電梯的相關政策,改造費用由房屋產權人承擔10%。但薩家灣這個老舊小區需要更換電梯的幾棟樓房,是沒有物業管理的拆遷安置房,居民覺得錢不該由自己出。為此,挹江門街道和福建路社區聯合居民代表,多次召開民主協商會,最終說服居民承擔10%更換電梯費用。電梯改造工作完成后,因為該小區沒有物管,電梯缺少接收單位,拿不到電梯安全許可證無法使用。這時候,還是由街道和社區出面,由街道的“兩站一中心”代表居民,尋找到一家有資質的物業公司接管電梯。
可以說,正是由于街道和社區不避民生痛點,充當了電梯更換的“主事人”,薩家灣老舊小區這兩部電梯才得以成功更換并使用。對那些電梯需要更換和維保的老舊小區來說,薩家灣的經驗值得借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般電梯的使用壽命在15到20年,按此推算,我市建于2000年前后的小區,都將面臨電梯更換問題。為順利推進這項民生工作,不讓居民正常生活被電梯所困,相關小區所在的街道及社區,作為服務群眾的基層政府和組織,應當仁不讓地承擔起更換電梯“主事人”的職責,并未雨綢繆提前介入,對小區電梯、更換資金、物業管理情況等進行摸底,積極應對采取措施。
根據我市相關政策,已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房屋,相關產權人承擔的整治資金,可從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中列支。對沒有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業主,老舊小區所在的街道和社區,可以依照相關規定向業主收繳備用。所以,對沒有物管的老舊小區,街道和社區同樣應該提前介入,幫助小區建立物業管理。如此,當這些小區更換電梯時,就不會遭遇缺少收受單位的尷尬了。這方面,我市棲霞區的做法值得學習。2014年,對沒有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該區通過政府先兜底、再引進物業公司進行市場化管理等辦法,實現了307個住宅小區的物業管理全覆蓋,一勞永逸解決了老舊小區的物業管理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