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英才街和文化路交叉口東約350米處,有一座可供南北通行的天橋,天橋除步梯外,還配備有電梯。然而,天橋在2014年4月建成后至今,這兩部電梯幾乎從未使用過。這座天橋緊挨中州大學南門,很多學生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每天上學、放學,因無法乘坐電梯通行,也曾投訴過。(據(jù)4月26日《大河報》)
無獨有偶,去年媒體報道鄭州市中原西路與杏灣路附近,一座人行過街天橋兩側(cè)電梯口長滿野草,電梯口幾乎被瘋長的野藤吞噬。
供行人過天橋用的公共電梯為何屢屢出現(xiàn)長期閑置?“建成后交接問題出現(xiàn)疏忽所致”,有關部門這種語焉不詳?shù)慕忉專癸@著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交接問題被疏忽兩年,確實讓人醉得無語。由鄭州市城管局負責建設的天橋,其使用管理權屬于下屬單位市政工程管理處,顯然是一個單位的事情,按道理不應該在“建成后交接問題出現(xiàn)疏忽”。退一步講,即便有疏忽,也不至于疏忽兩年吧。去年6月,省會媒體就電梯淪為“擺設”進行過報道,鄭州市城管局明確回復:由于“內(nèi)部協(xié)調(diào)問題”,天橋的移交對接并不是很暢通,確實在工作上有疏忽,移交手續(xù)已基本辦理完畢,電梯有望正常使用。
一年前承認的“工作疏忽”,一年后還在“疏忽”著。如此低下的行政效率,證明這個單位在改進作風上,急需加班加點去補課了。當然,需要“惡補”作風建設課者,還有很多人。4月25日,大河報記者就電梯“停擺”之事,再次詢問有關部門,鄭州市城管局的答復是:目前天橋已交給各區(qū)市政局負責,這一問題可向惠濟區(qū)市政局、12319(鄭州市城建熱線)或鄭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立刻辦咨詢。惠濟區(qū)市政局工作人員說,這不歸該局負責,歸惠濟區(qū)建設局負責;惠濟區(qū)建設局相關人員說,天橋不是他們建的,具體可向附近學校和市政部門了解。一個小小的天橋電梯在互相推諉中,就這樣成了“無主之地”,足見在履職盡責上,一些部門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
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永遠在路上。天橋電梯兩年的人為“待崗”,雖然事小,卻是一個放大鏡,讓一些部門和單位仍然存在的責任心不強、為民服務意識淡薄、工作效率低下等作風問題暴露無遺。“拖延癥”是病,得治。只有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學要帶著問題學,做要針對問題改,才能找到電梯“閑置”的深層次根源,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