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中旬,由廣州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主辦的全市電梯維保企業信用等級結果都會對外發布。據相關媒體報道據2015年全年數據,廣州市自去年4月以來,被評為“差”級的維保企業一直居高不下,在80~100家之間波動,占到所有參評企業的近一半。其中,有不少“差”級企業更是多次得分倒數。
然而,近一半的“差級”維保企業仍在運營,“退出只能靠企業主動”。這只是因為電梯維保作為一種市場行為,暫時沒有明確的法規來強制其退出。
把“差”的維保單位清除出去,完全靠市場行為是不行的。目前,廣州市住宅小區電梯的日常安全管理主要由開發商、物業、業主委員會或街道、社區管理三種模式。一般由開發商做前期管理,隨著業主的入住率增高和物業的進駐,電梯逐步移交給物業統一管理,由物業委托電梯維保單位維護保養;無物業進駐的社區,電梯則主要由業主委員會或所屬街道、社區進行管理,并委托電梯維保單位維護保養。
由于每月物管費是經物價部門訂出的,如果電梯維保費增加意味著利潤的減少。因此許多價格低廉的電梯維保公司有很好的市場。2013年,廣州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曾首次公布電梯維護保養指導價,10層以下電梯的指導價不低于455元。但目前市面兩三百元一個月的維保價格卻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電梯維保就成了一個“劣幣驅良幣”的市場,“差”評企業就不會自動退出。
另外,據報道電梯維保評分結果和市民的直觀感受并不一致,甚至有被多次投訴、發生過沖頂直落事故的電梯維保企業被評為“優級”。因為扣分項目的依據多為被質監部門通報、在電梯監督抽查或執法檢查中被發現問題、違反相關法規被行政處罰等。而對于市民直觀感受的舉報、投訴或媒體曝光,經查屬實或確屬維保質量問題的,每宗僅扣區區3分,對維保企業評價影響可忽略不計。
生命不能當成兒戲,對于關系生命安全的電梯,嘉立認為僅僅依靠電梯保險是不夠的。保險只不過是事故發生后的補救,我們應該著眼于預防讓危害生命安全的事故不發生,必須要有新的辦法、新的措施。
比如完善維保人員的技術培訓,加強對全市建筑物內的電梯的安全檢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保證電梯定期檢修,保證電梯內急救電話等設備的安全有效;解決物業棄管電梯的管理和維護問題;對全市電梯設編號牌,顯示電梯的地點、位置,以便電梯出現故障時能夠及時救助;增強電梯內手機信號,使手機通訊暢通等。但更重要的是必須有相應的行政法規強制要求完善電梯維護保養評價制度,并強制讓“差”評退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