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電梯的機會越來越多,而各媒體頻頻曝出電梯傷人事件讓人感到害怕與擔憂,電梯安全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那么,政府部門該如何破解電梯監管難題,確保電梯使用安全呢?1月19日,我們對此進行了采訪。
現狀:電梯數量井噴式增長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我市的高樓不斷增多,尤其是2008年至2013年,正值房地產發展的“黃金期”,電梯數量也隨之迅猛增長。據市質監部門統計,從2010年開始,我市電梯保有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雖然2015年增速減緩,但當年還是增加了600多臺電梯,規模不容小覷。
截至2015年10月,湘潭在用電梯已有6385臺,其中,直梯5932臺(含乘客梯、載貨梯和雜物梯)、自動扶梯418臺、自動人行道35臺;按使用年限進行分類為:10年以下的電梯6195臺、10年至15年的電梯169臺、15年以上的電梯21臺。電梯中絕大多數都是直梯,使用年限超過10年的電梯也不少,而這兩類電梯都是監管的重點與難題。
據統計,在我市從事電梯制造單位的有1家,電梯安裝、改造、維修單位8家,已備案的電梯維保單位25家,電梯檢驗檢測機構1家,電梯使用單位1082家,這些與電梯相關的企業則是電梯安全監管的主要對象。
問題: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日前,家住岳塘區火炬路幸福郡小區的曾女士向我們反映,她自2014年入住后,就經常發生電梯故障,例如滑梯、開門運行過程出現異響等,這讓她每次乘坐電梯時都心驚膽顫。為此,她和業主們多次向物業管理部門提出了整改意見,但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當我們來到幸福郡小區的1棟1單元時,發現該樓棟電梯的年檢期限早已過期,我們也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質監部門。
我們走訪了河西地下商業街、大洋百貨、湘潭火車站等地,發現河西地下商業街的部分直梯的“五人通話”設備無人應答,部分扶梯的疏密齒脫落,電梯的日常巡查和自檢不夠,而大洋百貨電梯運行時也有較大異響。
市質監局特種設備科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在他們每年接到的特種設備投訴中,關于電梯安全的占到了總投訴的90%以上。其中很多小區投訴都比較集中,例如昭祥新城安置小區、金山投資安置小區、建鑫國際小區等。據統計,2015年我市電梯安全監管大會戰工作中,質監部門抽檢了電梯1247臺,就發現了近80臺電梯有安全隱患,其中已整改到位的67臺,8臺安全隱患較大的被停用。
癥結:部門監管難以全覆蓋
在市質監局特種設備科工作的馬玉娟告訴我們,她有5年沒有休過年休假了,原因是他們工作量大、人員太少。她舉例說,去年,她接到市民投訴稱,建鑫廣場小區的電梯出現滑梯、關人等情況,她就要對該小區95臺電梯進行隱患排查,要不斷跟電梯使用單位銜接溝通。為此,她前后去過建鑫小區20多次。
與我市電梯數量井噴式增長相比,電梯安全監管人員卻不增反減。
我市目前有6500多臺電梯,其中市區的電梯占70%左右。由于岳塘區和雨湖區都沒有設置相關的監管科室,城區電梯監管任務基本上就集中落在了市質監局特種設備科。然而該部門的工作人員才5個,其中還有1—2人須留在單位處理其他工作,能外出檢查電梯的工作人員更少。而電梯只是8大類特種設備中的一種,全市各類在用特種設備數量共有16000多臺,涉及到使用單位2740多家。
馬玉娟表示,由于特種設備監管人員不足,容易導致基層監管力量薄弱,人員配置已不能滿足特種設備日常工作的需要。
對策:形成齊抓共管局面
業內專家表示,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問題有多種。首先,電梯從選型開始,有些開發商只考慮成本,沒有從房屋樓層和住戶量上考慮電梯使用的頻率,來選擇每個單元電梯使用量和電梯大小,造成電梯疲勞使用,故障率較高;同時,有些小區存在電梯使用主體責任不明,開發商在移交物業公司后其電梯使用管理責任不明確;其次電梯使用管理不善、違規使用嚴重、業主安全意識薄弱也容易造成電梯安全隱患;此外,部分物業公司誠信度差,故意拖延電梯年檢時間、申報檢驗完后不繳納檢驗費用等,都會增加電梯監管難度。
針對監管難題,專家建議:電梯安全監管涉及住房城鄉建設、工商、規劃、公安等多個部門,需要各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電梯安全監督管理的相關工作。可以建立電梯安全監管綜合協調部門,聯動協調各職能部門,形成電梯日常監管聯動機制,并充分發揮物業管理協會作用,促進行業規范、誠信經營,保障電梯維保工作落到實處。
另外,還應該強化基層監管能力,著力加強區縣安全監管隊伍建設,推動監管力量向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延伸;政府要優化監管體制,出臺電梯管理辦法,明確各職能部門電梯安全監管職責,以及電梯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責任。
上一篇:大連:14家電梯維保企業躋身A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