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兩部電梯突然被貼上了封條,停止使用,聽說被封的時間長達一星期……這么高的樓,我們年輕人能爬動,樓里的孩子、老人該怎么辦?”1月5日下午,昆區碧水山莊1號樓的業主致電本報熱線,反映高層電梯被封、居民難行的問題。(1月8日《包頭晚報》)
兩物業公司扯皮,業主遭殃。現物業公司說前物業公司沒有對電梯實行年檢,所以才導致電梯停運。主要問題是兩物業公司交接手續不清,為何在前物業公司沒有對電梯進行年檢的情況下,現在的物業公司還要接收碧水山莊1號樓的物業管理工作?接收后為何在長達近一年的時間里沒有解決好電梯的年檢問題?
現在太多的事后追究都顯得于事無補,當務之急是如何解決好電梯的安全運行問題才是王道。雖然此次碧水山莊1號樓電梯被封,不管是前物業還是現物業公司,甚至是小區業主都能說出各自的理由,但在外人看來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半會也理不出個子丑寅卯來。如何才能繞過各方利益紛爭,為小區業主架起一座連接生命安全的“諾亞方舟”,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也是最管用的方法。
在此我們不妨借鑒車輛交強險的作法。為了避免車主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無能力賠償受害人的問題,規定所有車主必須繳強制保險。也就是說,以后不管物業公司相互之間,還是物業公司和業主之間有再多的利益瓜葛,物業公司都要向有關部門繳納一筆電梯年檢基金。這樣才能保證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電梯都能夠按期年檢而不受其它外在因素的干擾。
各方利益糾紛可以閑置待議,甚至通過法律途徑尋求解決,但電梯安全不能有半點含糊,業主出行更是等不起。唯有在制度設計上為電梯安全運行架起一座“綠色通道”,業主出行才會暢通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