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2016年的春節過后,長寧路1515號星火大廈的居民就再也不用辛苦爬樓梯了。受惠于老公房加裝電梯工程,樓里20戶居民終于可以告別“走兩樓喘一喘再繼續爬樓”的生活。
不過,對于老公房加裝電梯的步伐,長寧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陳先毅還是覺得有點慢。“我們給所有的老舊公房小區配備了房管專員,希望能有更多老舊小區來申請立項,通過加裝電梯來改善生活品質。”
舊公房變身“高大上”
星火大廈加裝電梯工程的牽頭人是4樓的居民朱明樂,“我們這幢樓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老人,我也已經70多歲,實在太需要電梯了”。
和一般老公房從樓道窗口破窗改門加裝電梯的思路不同,星火大廈的1-2樓是商業裙房,沒辦法按照這樣的思路加裝電梯。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設計與推翻,最終決定將電梯加裝在西側的通道上,同時在4-7層的位置加裝鋼結構連廊,以完成電梯與樓體結構的對接。
正因為這樣的設計,使得整個工程的造價大大高于普通電梯加裝工程,高達180萬余元。
資金,是第一道需要邁過去的坎。
按照“誰得益,誰付費;多得益,多付費”的原則,星火大廈采取了階梯攤牌付費的模式——3樓分攤10%,4樓15%,5樓20%,6樓25%,7樓30%。這樣一算,7樓的4戶居民,戶均攤派費用達112000元。“說實話,一開始心里是沒底的,畢竟不是一兩萬元的費用,都突破10萬了。”朱明樂表示,好在整個工程設計、收費全部透明,大家都覺得比起置換房屋的麻煩,出這點錢能夠大大改善日常生活,值得。于是,方案獲得20戶居民的一致通過。
在設計效果圖上記者看到,落地玻璃窗加鋼結構的設計讓這幢7層公寓樓煥若新生,頗有點“高大上”的味道。
居民自籌資金解決了,政府審批落地了,補貼也到位了。可等到實際操作,朱明樂才發覺自己有點樂觀過了頭。
星火大廈這棟7層公寓的西側空地本是居民出行的必經之道,因此空間十分狹小,打樁機進場后幾乎已是滿滿當當了。原本按照計劃,打樁機作業一周,就可打下11根28米深的灌裝柱,但受制于狹小的空間,每打一根柱子,都要靠挪動打樁機來完成。于是,一周的工程用了足足1個月才完成。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公寓樓的20戶居民深深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意思。因為出行的必經之地被打樁機占據,隔壁小區臨時開辟了一條出行通道,方便他們出行。
步子邁出去就別回頭
按照計劃,今年春節過后,施工人員將到現場安裝電梯、搭建鋼結構連廊。最近,其他小區的不少居民都跑來向朱明樂取經。
“誰都知道加裝電梯對多數人來說是好事,但就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樣,要真把這個電梯裝上去,還是難難難。”資金比例怎么分、低樓層居民如何讓渡自己的利益、小區其他樓的居民如何協商……這些問題就像游戲中的關卡,需要一個個去解決,但不管如何,步子邁出去就別回頭。
“電梯裝好了,不僅改善了生活品質,說得實惠一點,房子也能因此而升值。”朱明樂告訴記者,現在政策明晰、區里也有了專門的房管專員,對有加裝電梯意愿的小區來說可是方便多了。他本人也愿意為其他小區加裝電梯獻計獻策。
房管專員對口十個小區
原來,為推動加裝電梯的步伐,長寧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專門做了一本小冊子,把加裝電梯的立項申請、設計方案、工程出資、具體需要和哪些部門打交道的流程都編了進去。由每位房管專員負責向小區解釋,一名房管專員對應10個左右的小區,確保居民第一時間能夠找到人咨詢。應該說,流程上的制約已經不存在了。
“居民只要有意愿加裝電梯,完成征詢后就可以聯絡我們的房管專員,專員既可以提供流程服務上的幫助,也能推薦相關的建筑設計單位。”陳先毅告訴記者,長寧區現有370多個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需求很大,但到目前為止,有關部門收到的申請只有個位數。他們在走訪調研中發現,雖然外部環境已經相對成熟,但“誰來牽頭”還是最大的難題。
“人心上的問題還需要居民自己解決,技術、資金上的問題政府可以幫著解決。”陳先毅建議,社區專業人士、熱心志愿者或者居委會可以積極站出來,幫助居民去把第一步的征詢之路走完,接下來進入報批流程,政府部門才能使得上勁。他愿意看到更多小區向政府申請這筆電梯加裝補貼、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