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25年后,徐匯區楓林路街道中山苑的老電梯被叫停了。于是,大夏天里,人們看到這樣的景象:電梯鎖住了,二樓以上到六樓,老人小孩汗流浹背爬著樓梯。
老電梯超齡服役,事故隱患頻發,但是改造又缺資金。這不是中山苑小區的個案,在上海,許多建成年代較早的商品房小區和售后公房都面臨這樣的難題。怎么辦?中山苑通過居民自治方式,探索了一條解決路徑。目前,首批6部電梯已經更新,預計到春節前,小區其余老電梯都將更新重啟。
不光是錢的問題
“很多人都被關過,這里的電梯大小事故不斷。”居民說。去年7月31日,位于中山南二路的中山苑小區的老電梯被叫停。中山苑小區是竣工于1990年的老式外銷商品房,內有14幢居民樓,共180戶居民。小區內14部電梯,除一部已經居民籌資更新外,其余13部電梯運營25年后零部件老化,當時徐匯區市場監管局對小區電梯年檢,發現13部電梯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于是發出了整改通知書。
中山苑老人和小孩多,沒有電梯,對一些身體不好的老年人來說,真是度日如年。他們上上下下,都需要人扶著架著。
電梯維修或更新,事務繁雜,而維修基金又不夠。而此時小區原業委會已到期,面臨換屆改選;物業公司因物業費問題,也已到期準備退出。誰都無心操持這樣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在街道牽頭下,應急處置小組成立,并抓緊推進成立新一屆業委會。
在社區工作者看來,涉及錢的問題,都是很麻煩的事。按照報價,更新一部電梯少則十幾萬元,多則二十幾萬元,即便政府部門托底30%,其余70%的費用,一幢樓的居民平攤下來,每戶也要近萬元。這么大筆錢,居民愿意出嗎?根據業主回憶,當時開發商沒有留下維修基金,業主入住后,全體業主湊了144萬元維修基金,由業委會管理。二十多年過去,維修基金早已花完。
問題掰開來看,又不光是錢的問題。底樓居民自然不愿意出錢,因為他們幾乎不用電梯,二樓也不愿意出跟四樓一樣的費用,因為他們“爬爬樓梯也能將就”。由于是外銷房,還有居民買了房子之后,25年來一直空關從沒住過,輾轉找到這位業主時,他說這部電梯他都沒使用過,為什么還要出錢?“居民并不差錢,又是關乎自身利益的問題,他們都希望改造電梯,但他們需要一套公平公開又合情合理的方案。”
三駕馬車的力量
在街道看來,商品房小區的老舊電梯問題要徹底解決,關鍵還要靠小區業主自己議、自己定。
電梯叫停后,組建業委會的進程加快。業委會主任齊江記得,8月7日,中山苑選出新一屆業委會。新業委會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同居委、物業,“三駕馬車”一起解決小區電梯問題。
電梯是修還是換?更新電梯怎么分攤?在街道、房辦和居委會指導下,新業委會陸續攻下一個個難題。“沒有現成的指導方案,我們就去搜各地之前的案例,希望能有點借鑒。”齊江說。業委會首先制作了小區電梯更新意見征詢表,經回收統計90%以上的住戶同意拆舊換新。隨后,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讓業主民主地選擇電梯改造公司。此外,業委會還制作了每幢樓不同樓層業主承擔費用比率意見征詢表,有兩種方案供業主選擇,如果四樓比率為1,則一樓不用繳費、二樓0.8%或0.9%、三樓0.9%或0.95%、五樓1.1%或1.05%、六樓1.2%或1.1%,回收統計后有84%以上的業主同意第一個費用承擔方案。與此同時,楓林街道決定給予部分錢款補助。至此,更換電梯的錢終于有著落了。
齊江記得,他們一家家跑下來,從一樓到六樓,從沿馬路的一排到小區深處,最多的一天,他手機上的計步軟件顯示他走了3萬多步。
電梯叫停后,居民區多次召開黨員、樓組長、居民代表會議,收集輿情,通報電梯恢復情況。方案確定后,中山苑小區所在的宛五居民區,黨組織成員和居委干部也分頭行動。“發動黨員和樓組長的力量,做群眾工作,這是我們所長。”宛五居民區書記田虹說,遇有居民質疑聲,居委干部和黨員志愿者都會幫忙解釋,做業委會的堅強后盾。“黨組織是主心骨,居委會是主導,業主是主體,物業公司是主力。”楓林路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說。
上一篇:“困擾7年的電梯問題解決了”
下一篇:部件磨損太嚴重 18層高樓停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