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與廣告
上海電梯
《上海電梯》創刊于1988年8月,是我國電梯行業辦刊最早的雜志之一。因為它一直堅持以電梯技術理論和應用技術為主的辦刊宗旨,受到國內電梯企業和相關企業及廣大讀者的...
埃略凡特文化傳播DM雜志
2009年1月創辦了《上海埃略凡特文化傳播廣告》。它不僅能擴大電梯企業向社會各個層面,尤其是房地產企業和物業單位的信息傳播和全面交流;也讓房地產企業及物業公司從...
維保價格戰危及電梯安全 《深圳市電梯安全監管方式改革方案》近期將出臺
近一個月來,深圳發生3起電梯安全事故,引發市民對電梯安全的擔憂。連日來,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我市電梯維保市場存在惡性競爭,一些維保單位為爭奪客戶打起“價格戰”,其后果是維保工人超負荷工作以及服務質量的降低。針對上述現象,深圳市市場監管局表示,將推出《深圳市電梯安全監管方式改革方案》,確保電梯安全。
低價搶客“渾水摸魚”
目前,深圳電梯總量約10萬臺。自2005年以來,隨著高層建筑的不斷增加,每年電梯增量近萬臺。記者從深圳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了解到,我市目前有正規電梯維保公司313家,這個數字較之10年前漲了兩倍,這還不包括無證經營的維保單位。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多年的通貨膨脹之后,電梯維保價格卻從2003年的平均每臺每月2000多元降到現在的500多元。2006年底,深圳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為遏制行業惡性競爭,保障電梯運行安全,在行業自律倡議中提出電梯維保指導價。當年,一臺9層9站的客梯每月維保費用為533元,可現在一些小型維保單位竟降價到了300元以下。
據調查,目前,業內維保收費的方式大致有3種:標保(包工不包料)、半保(包工半包料)、全保(包工包料)。低價簽下的電梯維保合同多屬于標保,電梯出了問題,個別唯利是圖的維保單位往往說是某個器件出了問題,必須更換,并對器件漫天要價,迫使使用單位出錢維保。
電梯維保質量難以保證
目前,電梯使用單位對電梯安全不夠重視,維保經費投入不夠。一些電梯維保企業“投其所好”,通過低價不正當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
深圳市特種設備行業協會會長汪青根告訴記者,一些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生存,電梯維保價格已降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報價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直接后果是維保工人超負荷工作。一線員工無法完成工作所要求的安全步驟和內容。他們為了加快工作進度,輕視甚至無視安全要求,容易造成安全隱患無法及時發現和消除。他提醒:為確保安全,電梯維保還是要找信譽好的維保單位。
天闕電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存榮說,一般一個維保工人一個月最多只能維護20臺電梯。可一些不正規的小公司,為了降低成本,每個工人每月要負責維護四五十臺電梯,維保質量可想而知。
張存榮還指出,電梯是機電一體化的高科技產品,需要素質高的工作人員維護。但由于成本的壓力,一些維保公司開出的工資較低,工人每個月工資只有兩三千元,導致人員素質難以保證。不少一線工人只有初中畢業,水平較低,直接影響到電梯維保質量。
責權關系不明監管難
記者從市場監管局特設處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市場監管部門加大了對維保方的監督檢查力度,除每年對在用電梯進行強制性年檢外,還要求每隔15天進行一次維保和檢查。
然而,由于電梯安全責任主體難以明確,目前國家又缺乏具體的電梯維保固定標準,相關部門在監管過程中也陷入尷尬。此外,電梯管理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時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監管十分困難。
目前,我市投入使用超過18年的電梯有2471臺。部分電梯存在建筑物產權分散或開發商未繳納物業專項維修基金的情況,更新、改造電梯因缺少經費無法進行,導致安全隱患長期存在。由于部分電梯安全責權關系不明確,一旦出現事故,受害者往往會因找不到理賠對象而苦不堪言。
使用權者為第一責任人
傳統的監管方式也已跟不上發展的步伐。記者從市場監管局了解到,《深圳市電梯安全監管方式改革方案》正在修改完善階段,將于近期出臺。在這項改革中,電梯使用單位要負首要責任,保險公司分擔風險。改革的目標是:讓企業落實責任,市場有效調節,政府有限監管,各方監督有利,社會救助及時。
記者了解到,在去年5月份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廣東省電梯安全監管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確定了廣東在全國率先試行使用權者首負責任制度。這意味著,不管電梯事故是誰造成的,使用權者都必須作為第一責任人承擔賠償責任,率先對受害者進行賠償。其后,電梯的使用權者有權對造成電梯事故的制造企業、安裝企業、維保企業、檢驗單位和使用者追索相關損失。
此外,《方案》中還提出建立電梯事故責任險制度,形成以保險公司為主體的電梯事故社會救助系統和監督制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