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對電梯壽命的相關規定,一棟樓如果是單梯,使用壽命為15年;如是雙梯,使用壽命在18年左右,根據實際狀況可以適當延長。在保定市,仍存大量落后的電梯在超期服役,維保問題顯得更為重要。作為保障電梯安全的重要一環,如何讓維保成為生命的安全防線?本報今日電梯系列報道就此話題展開。同時,本報邀請從事特種設備維保、年檢的保定市電梯維保單位和質監局工作人員,就市民關注的電梯安全問題進行細致講解。
一次正常維保至少需要半小時
10月17日,保定市第三中心醫院的兩部電梯到了年檢日期,西繼訊達(許昌)電梯有限公司的維保人員已經提前一個月進行了年檢預約。
電梯的年檢和維保是同時進行的。年檢之前,保定市質監局特種設備科工作人員會對電梯保養記錄和日常維護保養記錄進行查驗。保定市質監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邢占輝告訴記者,按規定,每半個月、每季度、每半年、每年度,都要對正常使用的電梯進行維護保養,而保養時的各項內容都是經過專家論證,每一項都不可或缺。
記者查詢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國家標準tsg t5001-2009發現,在乘客電梯、載貨電梯日常維護保養項目中,半月維保的項目和要求包括“曳引機運行時無異常振動和異常聲響”等30項。另外,季度維保會在半月維保項目上增加“減速箱油量適當”等13項維保項目;半年維保時,還會增加27項維保項目,而年度維保則要求更高,增加39項之多。
電梯維保正式開始時,特種設備科工作人員和維保人員到樓頂的電梯機房,對曳引機的性能進行檢測,期間對停電時電梯應急處理設備也進行了檢測。兩部曳引機的維保、檢測多達十多項,工作人員花去了近40分鐘。接下來,還會對電梯的轎頂、轎廂、底坑、消防設施等進行檢查。特種設備科電梯年檢組組長連彥軍說,一部電梯的正常維保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如果時間過短,有些項目便會出現漏檢。
“縮水”維保為電梯事故埋隱患
連日來,記者走訪保定市部分小區發現,很多住宅電梯都陷入維保困局。
按照有關規定,一名維保人員或者維保小組一個月只能承擔30部電梯的任務,而實際上,有的小區維保人員一個上午就能干完十天的活。據業內人士稱,這些維保人員只是到小區轉一圈,根本沒有進入機房檢查,而電梯的管理單位又不太懂,所以會造成雖然有維保記錄,實際上根本沒做到維保要求。除此之外,長期從事電梯維保的劉先生告訴記者,在保定,相當一部分的電梯維保是由資質較低的c級或者無資質的維保公司來完成。這些公司實際上等同于電梯修理公司,平常也就是為設備加加油擦擦灰,如果出了故障便進行修理。而這便為事故的頻發,埋下了隱患。
維保“縮水”癥結在于費用
10月13日,在清水河畔物業辦公室前,記者見到了催繳電梯維保費用的工作人員。他介紹,該小區共有7部電梯,每部電梯一年的維保費用是3000余元,目前僅能保持收支平衡。
他告訴記者,一部高層電梯3年需大修一次,每次費用3萬至30萬元不等,一旦更換電梯,費用更高達上百萬,因此平日收繳的電梯費只是杯水車薪。
從事電梯維保的劉先生對物業人員的回答表示了肯定,他說,一些開發商在建樓時,選用的大多是中低檔電梯;物業在選維保公司時,也盡量選擇費用低的。正規維保公司對一部電梯的維護成本每月不低于600元,而物業公司即使將電梯使用費全收齊,也會虧損3000元,因此只能聘請一些資質較低的維保公司。因此電梯維保就會“先天不足,后天未補”。記者查詢近幾年的資料顯示,很多出現問題的電梯確實多屬于住宅小區的“經濟型”電梯。
政府監管是否給力?
那么,政府監管是否能遏制維保“縮水”?在業主、物業公司、維保單位三方之間,監管部門也很尷尬。保定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監管部門只能檢驗電梯是否經過年檢和維保。年檢時,電梯一旦存在安全隱患必須停運,但停運之后,他們無權干涉使用單位如何維修。
事實上,保定市質量監督局有專門的電梯維保監管單位——特種設備稽查科。凡是在保定市質監局備案的運行電梯,如果沒有年檢,特殊設備便會進行提示,而這時,質監局的工作人員會提示進行年檢。
“年檢也只是一年才一次,我們看維保記錄是無法判斷日常維護情況的。”特種設備科電梯年檢組組長連彥軍說,雖然例行年檢是保證電梯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保證,但是平時的維保要比年檢重要的多,也難控制的多。一些維保公司靠拼價格來搶奪市場,不但在維保的質量方面得不到保證,而且也傷害了一些具有維保資質的正規廠商的利益。同時,一些正規維保單位也被迫卷入價格大戰,結果只能是在服務質量上縮水,最后受害的還是老百姓。
電梯是否合格,打個電話就知道
每臺電梯都有一個終生使用的“身份證號”(設備代碼),在“安全檢驗合格”標牌上,市民可以打保定市質監局咨詢電話0312-5979871、5979865,查詢電梯是否在檢驗合格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