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總是相似的,不幸卻各有不同!
年底企業需要結算大量原料采購款與員工工資款時,勞動力成本與原材料價格雙雙上漲,再一次沖擊著眾多民營企業相對脆弱的資金鏈。
“鎖倉”背后的自救術
在“抱閘力偵測”和“溜梯自救”兩項電梯安全技術專利申請近期獲批后,擺在上海永大電梯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許作名面前的,除了盡快應用上述專利,還有如何給日益高漲的原材料與勞動力成本“減負”。
“今年至少2%經營利潤會被這兩項漲價吞噬。”許作名告訴記者,對于這家年收入約28億元的電梯制造企業而言,意味著5600萬元利潤的額外“損失”。
“原材料約占電梯制造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稍微漲一點,我們就承受不起。”令許作名印象深刻的是,電梯制造磁性材料釹鐵硼價格從年初107元/公斤跳漲至7月份的607元/公斤,迫使永大電梯不得不開始嘗試某種“鎖倉”金融投資手段“鎖定”原材料成本。
所謂的“鎖倉”,實質是一種場外遠期交易,由永大電梯與原材料供貨商按照事先約定價格大額采購原材料,一旦在交割日釹鐵硼市場價格高于約定價格,永大電梯相應降低采購支出,反之只能溢價收購。
目前,永大電梯公司董事會下屬的采購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該鎖倉交易,公司采購主管主要參與設計套期保值方案。
許作名透露,今年3月與8月永大電梯分別與供貨商操作一筆300萬元與500萬元的釹鐵硼鎖倉交易,又與鋼廠簽訂多筆規模在5000萬元的鋼材導軌鎖倉交易,令公司在導軌采購方面省下約20%成本。
然而,僅僅通過鎖倉交易緩解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絕非易事。許作名曾考慮借助銀行貸款,但銀行能給出的貸款額度并不高。
一家股份行上海分行信貸部人士解釋說,由于電梯制造企業主要客戶是房地產開發公司,而持續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開始令開發商資金周轉困難,銀行方面擔心電梯制造企業和開發商原先簽定的銷售合同能否按時支付款項,貸款審批變得謹慎。
“電梯采購通常占整個開發項目建筑成本不到1%,通常開發商不大會違約。但由于近期各城市房產市場都出現量跌價降現象,個別開發商近期打算延后項目開盤時間,要求緩交電梯訂單資金。”許作名坦言,在銀行貸款“遠水難解近渴”情況下,企業只能通過內部挖潛,進一步控制經營現金流以緩解成本上漲壓力。
由于電梯付款方式通常是10%定金+70%采購款+20%售后服務款,永大電梯只有等到開發商將70%采購款繳清后,才會采購相應原材料。
“這項措施在某種程度上確保公司日常業務的資金鏈不會大量追漲原材料,降低原料采購損失風險。”許作名強調說,但日益高漲的原材料成本與用工成本,卻給公司產能擴張構成無形“制約”。
此前,永大電梯已在重慶購買土地,但明年是否建廠投產,仍處于最后調研論證階段。
“我們要評估中國經濟未來增長趨勢是否能帶動電梯行業10%-20%的年增速,另一方面在銀根收緊、成本上漲的情況下,管理層也得評估公司經營性現金流能否支撐產能擴張衍生的資金消耗。”許作名表示,現在永大電梯要求必須留存一定額度存款作為儲備金,應對突發性的原材料價格上漲。
借道高息短期融資?
類似永大電梯通過鎖倉與變更原材料采購方式緩解資金鏈壓力的公司,畢竟是少數派。
“僅勞動力與原材料價格上漲兩項,就占公司全年新增運營成本的60%,且多數資金結算發生在年底,而我們客戶的付款周期卻越拖越久。” 一家大型民營建筑公司財務總監陳剛(化名)對記者表示。他所說的客戶,是指個別地方城投公司。
今年陳剛所在的建筑公司競標得到上述城投公司興建公路等基建項目的BT(建設-移交)合同。但由于銀行開始擔心地方城投公司高負債率而收緊貸款額度,令城投公司約定支付的工程款一拖再拖。
原先,他可以通過集團內部資金騰挪緩解年底結算壓力,但銀行受托支付業務加強監管,類似資本騰挪空間也漸行漸窄。
目前陳剛只能求助小額貸款公司或擔保公司拆借400萬-500萬元的短期過橋貸款,貸款申請者則變成他所在建筑公司旗下 關聯公司,以應對年底建筑員工工資結算與部分原材料采購款支付。
“畢竟小額貸款公司發放短期拆借資金相對靈活。”他向記者透露,通常小貸公司主要查驗貸款申請者是否有穩定的融資擔保機構及公司資金周轉能否按時還款,放款速度相當快速。
在東虹橋小貸公司首個小微企業信貸服務窗口開業儀式上,中國小額貸款聯盟副會長施建祥向記者表示,由于多數企業年底都面臨原材料與勞動力成本上漲所衍生的資金支出,用于資金周轉或調節資金頭寸等短期資金拆借業務需求相當旺盛。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東虹橋小額貸款公司累計發放貸款385筆,累計放貸金額約14億元。
然而,類似過橋貸款融資成本同樣不菲,通常年利率在16%-20%。記者了解到,今年前11個月東虹橋小額貸款公司已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1億元,稅后凈利潤達到5778萬元。
“公司管理層要求確保年底不出現資金缺口,只要年利率在15%以下的短期拆借都是被允許的,但貸款額度不能超過公司凈資本的10%。”陳剛透露,“目前向銀行申請流動性貸款,審批流程相當復雜繁瑣,多數只能依靠擔保公司與小貸公司短期融資。”
然而,銀行并非是融資禁區。
盡管今年銀根緊縮,但銀行在某些特定時段總能給予貸款“綠色通道”。記者了解到,一家股份行今年為了促進綠色信貸業務發展,在上半年曾推出涉及節能環保領域的貸款業務,除了審批迅速,且在計算貸款風險權重時能將資本金計提減半計算。
“但多數地方建筑公司或城投公司在申請貸款時,直接表示貸款主要用于原材料購買及員工開支,只字不提項目的節能環保概念與功效,反而讓銀行擔心高昂建筑成本所對應的項目運營風險,不敢發放貸款。”上述股份行信貸部人士透露。
“我們基本都不了解銀行的相關貸款扶持措施。”陳剛透露,盡管銀行也會根據公司業務資金往來提供現金管理的規劃安排,但每到公司需要申請短期貸款融資應對某些原料采購支出時,銀行的貸款審批流程總會相對繁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