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還未整合重組的廣東省特種設備檢測院(以下簡稱特檢院)無論是檢驗力量還是檢驗裝備;無論是服務大項目的能力還是專業技能,都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更無法單獨承擔大型項目及復雜設備的檢驗工作。
6年后,通過兩輪整合重組后,下設11個分院,兩個檢測基地,擁有兩個國家級質檢中心,責任區覆蓋了珠三角、粵東和粵西的各大主要城市,設備檢驗量占全省總量的53%,實現了檢驗職責、綜合效益、社會責任的“三位一體”。
6年來,幾組數據引人注目:
重點監控設備檢驗覆蓋率100%、客戶滿意率100%、檢驗報告錯誤率和檢驗安全事故率為0,獨立完成大型石化項目和全省天然氣管網的檢驗,成為廣東首批百強科技服務企業,在全國同行中處于領先的水平。
投入科研經費超過3450萬元,重點科研立項40個,參與國家、省級法規標準制定30項,一系列的科研項目有效填補了國內的研究空白和檢驗規范缺失,得到行業的廣泛認可,極大地提升了廣東特檢的地位。
去年廣東特種設備事故率、死亡率比2005年分別下降了73%和45%,特檢院認真履行職責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建設幸福廣東做出了重要貢獻。
無論是整合重組取得的成效,還是數據折射出的成績,特檢院在廣東省質監局的領導下,以保障地方經濟建設、安全生產為中心,以服務企業為宗旨,通過省、市特種設備檢測機構重組,從而提升了自身檢驗能力建設,為確保廣東經濟建設和安全生產,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實現了從“特檢大院”向“特檢強院”的跨越。
整合形成拳頭力量
提升服務大項目能力
廣東工業的強勁發展,以及國外大企業、央企的的不斷落戶,推動著廣東經濟建設永不停歇。特種設備安全不僅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也關系著地方經濟建設的有序進行。因此,石油化工、建筑材料、汽車等9大支柱產業的特種設備安全,成為廣東質監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前,隨著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一些大工程、大項目紛紛落戶珠三角和粵東、粵西。
在粵東地區,中石油大型煉油建設項目落戶揭陽惠來,廈深鐵路、潮汕機場、惠來電廠、泰都煉鋼、lng錫場站等大型項目陸續上馬;
在粵西地區,世人矚目的鋼鐵基地、中科煉化等項目接踵落戶湛江;
在珠三角珠海橫琴島開發項目將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區和科技研發區等一系列產業集群基地。
這些大工程、大項目,涵蓋大量的壓力容器和工業管道以及相當數量的電站鍋爐,均屬于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范圍,必須經法定檢驗機構檢驗合格,并在依法納入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后方可使用。
然而,由于檢測技術資源存在地區分布不平衡等嚴重缺陷,地方檢測機構還不具備承擔大型項目檢測工作的技術實力和人力資源,已經無法為當地特種設備監察機構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尤其是在大項目密集上馬的揭陽、湛江等地,現有的特檢所規模小、設備缺、人員少,不利于當地經濟建設安全、快速地開展。
正因此,廣東省質監局黨組在謀劃特檢機構的整合時,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支持地方建設的現實需要,為安全監察機構提供技術支撐、更有力地保障特種設備安全運行作為宗旨,立足謀劃全局、立足未來發展的戰略要求,開展特檢機構整合工作。
“質監工作任何時候都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于企業的需要,服務于人民的健康安全。在重大項目建設中,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更要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這是廣東省質監局局長賴天生對特檢院的明確要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廣東特種設備數量每年平均以近10%的幅度增長,設備總量持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目前,全省共有在用特種設備86萬臺套,另有氣瓶3345萬只、壓力管道1.39萬公里,特種設備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13%。
為此,特檢院在廣東省質監局圍繞全省產業結構上檔次、質量上臺階、產業上規模的一系列服務中,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檢驗機構為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中心,以“監管的技術支撐和管理支撐”定位為理念的機構改革與整合重組在全省展開。
自2006年以來的兩輪戰略性整合重組,開創了廣東特檢的檢測、科研、服務“三合一”的戰略格局。
首先是對特種設備較為集中的佛山、東莞等市的6個特種設備檢驗所進行重組,分別設立為5個分院,奠定了做強做大的堅實基礎,拉開了特種設備檢驗資源整合的序幕。
去年,在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機構進一步整合重組,又對大型項目較為集中的珠海、江門等市的6個特種設備檢驗所進行重組,形成11個分院,極大地壯大了廣東特檢的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
此舉意味著,特檢院按照省質監局技術機構和科技發展規劃的總體思路和要求,為做強做大檢驗檢測機構,優化資源配置,改善運行機制與科技創新環境,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服務能力,增強對大型石化項目等重點工程的技術服務能力,保障特種設備安全運行,更好地適應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完成了重要布局。
一方面,通過整合重組形成了規模效應,獲得了巨大的戰略優勢,設備、技術、人才乃至后勤服務都實現了零障礙共享,市場開拓能力和檢驗服務能力持續增強,許多原本對地方特檢機構持懷疑態度的央企和跨國公司也紛紛放棄“舍近求遠”的傳統思路,向特檢院打開了大門;另一方面,通過整合的11個分院,實現了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重組,各分院依托地方資源,實行特色化發展,打造獨特的品牌和競爭力。
順德分院的能耗測試、佛山分院的機電設備檢驗、東莞分院的無損檢測、茂名分院的安全閥檢修、惠州分院的石化檢驗構成了分院的鮮明特色;
珠海分院的珠澳聯動檢驗、中山分院的科技興檢、江門分院的網絡管理創造了顯著的綜合效益,成為珠三角特檢行業的“三朵金花”;
湛江分院服務省級鋼鐵石化重點基地,成為粵西“特檢重鎮”;汕頭、揭陽分院覆蓋當地的重大項目,成為粵東“特檢兩強”。
與此同時,特檢院對龐大的檢驗隊伍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管理,大力加強制度保障建設。全院頒行了黨務、行政、人事、財務、質量、科技六大制度體系,對全院各方面的工作進行了系統性規范,進一步提高了人、財、物、事的制度化管理水平,較好地滿足了大院管理和延伸管理的需要,推進了一體化建設,服務大項目的能力不斷提升。
為集中人力物力服務全省大工程、大項目,特檢院統籌11個分院的各類資源,為中海油、中石化等大項目提供檢測服務,從戰略層面滿足檢驗需求。
去年,在中海殼牌大修壓力容器定期檢驗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特檢院充分發揮合并重組優勢,先后跨地區、跨分院調集省院四個承壓檢驗室、8個分院的250名檢驗檢測人員和大批先進設備,在短短的38天時間里完成了近1000臺容器的全面檢驗任務,比原定計劃提前5天,助力企業提前開工生產,直接創造了5000多萬元的效益。
“這得益于廣東省質監局對全省特檢資源的戰略性調整布局,省特檢院全面發揮合并重組優勢,在整個大范圍內統一調配人力、物力、技術、信息資源。重組整合由“五指”的分散力量變成‘拳頭’的集中力量,使檢驗能力得到質的提升,進一步彰顯了廣東特檢競爭優勢”。廣東省特檢院院長鄭炯深有感觸地認為:這是全國首次由單一的檢驗機構獨立承擔大型石化企業大修全面檢驗項目,取得歷史性突破。
今年10月,特檢院承接中?;轃挻髾z修項目,是又一項獨立承擔的大型技術攻堅戰。中?;轃捲O備的種類、狀態和檢驗要求有獨特的特點,有全國最大的焦炭塔、加氫反應器。該院針對新廠、新設備第一次檢修、開罐檢驗“以秒計時”等多個新特點,在對16套裝置進行首次全廠停機檢修,涉及近1000臺(套)鍋爐壓力容器和約50km壓力管道的全面檢驗中,調集176名來自省院本部和11個分院的技術骨干與管理人員展開大會戰,實行精細化管理,確保檢驗質量和設備安全。
特檢院主動融入經濟發展主戰場,全力保障大項目大工程的順利實施。近年進行的大型檢驗項目還有:惠州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工程、中海煉化惠州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茂名100萬噸乙烯改造擴建工程、全省長輸管道及大型電站鍋爐等。目前,特檢院在電站鍋爐、大型石化檢驗與服務、安全閥在線檢驗、游樂設施檢驗等領域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或位于行業前列。
整合夯實技術支撐
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
整合重組后,特檢院把能力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啟動了“兩基地兩中心”的建設,全面夯實作為技術支撐的基礎。在基地和中心建設中,特檢院立足未來發展戰略,按照省質監局提出的“三個面向”(面向市場發展大客戶,面向產業提供研發測試平臺,面向企業提供檢驗檢測把關服務)要求,建設具有“五個一流”(一流裝備、一流人才、一流環境、一流管理、一流幸福感)水平的特檢機構,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繼2010年建成惠州檢測基地后,省特檢院南海檢測研究基地也在2011年順利竣工。作為廣東省質監系統重點工程項目,南海基地位于廣州南站地區的中心地帶,依托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廣東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連接廣州、佛山、順德、番禺、南沙等重要市區,毗鄰港澳,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基地共計占地面積9公頃,一期工程投入1.9億元,現有建筑面積3.7萬平方米,擁有綜合辦公大樓、電梯中心檢驗樓、低溫中心檢驗樓、罐車中心檢驗樓和數十個獨立實驗室與檢測車間,極大地滿足了廣東特檢事業發展的需求,有利地促進了檢驗能力和檢驗質量的提高,為全省特種設備檢測事業的健康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為全省的產業升級和新一輪的行業布局調整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服務平臺。
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電梯使用國和生產國,截至2010年,我國電梯產量已經達到35萬臺,產量已經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在用電梯168.5萬臺,是全球電梯保有量最多的國家。廣東是全國的“電梯大省”,其電梯保有量、新增電梯量、電梯生產企業數、電梯產量等均位列全國第一。
依托省特檢院建成的國家電梯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承擔電梯整機和部件的監督檢驗,開展電梯檢驗檢測技術和理論研究,以及參與電梯標準的制修訂等工作。
目前,國家電梯中心已通過了驗收,其檢驗檢測能力覆蓋43種產品、117個項目,覆蓋97.7%以上的產品或項目,其中重要產品及關鍵項目的檢驗能力覆蓋率為100%。擁有儀器設備160多臺(套),其中包括了十多套自行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檢驗檢測儀器設備,是國內唯一一家具備對電梯各類型產品進行emc測試的機構。另外,正在建設中的高111米的電梯試驗塔可以滿足世界上現有最快速電梯的整機和部件試驗要求。
該中心立足廣東,服務華南,輻射全國,有利于在電梯產業領域推動地方集群形成、服務產業轉移和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在地方優化投資環境、拉動經濟增長和招商投資,有利于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幫助企業降低檢測成本,有利于提高檢測效率、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應對突發事件、解決重大疑難問題,特別是在深入落實珠三角規劃綱要、積極開展廣東“質量強省”活動、大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國家電梯中心(廣東)主辦和承擔了國家標準4個:《地震情況下的電梯和自動扶梯要求——匯編報告》、《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道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防爆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和《現有建筑新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承擔了國家檢驗規程5個——《消防員電梯監督檢驗及定期檢驗規程》、《防爆電梯監督檢驗及定期檢驗規程》、《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道監督檢驗及定期檢驗規程》、《液壓電梯監督檢驗及定期檢驗規程》、《電梯型式試驗規則》及配套細則;制訂廣東省地方標準《家用電梯安裝驗收規范》。這些標準及檢驗規程的針對性很強,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多年來,國家電梯中心(廣東)在技術、設備、人才和服務方面的優勢,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方便快捷與優質全面的電梯檢驗檢測服務,而且為優化廣東電梯行業的投資環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形成了“洼地效應”,吸引了大批電梯企業落戶廣東,推動了電梯產業經濟發展。從2005年到2010年,國際國內知名電梯企業落戶廣東的40多家,如蒂森電梯有限公司(德國獨資)、日立(中國)電梯有限公司、廣東菱電電梯有限公司等率先將其制造業重點設立在廣東,部件制造企業增加了30多家。
服務水平的提高促進了電梯行業質量和信譽的提高,電梯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從2007年的46.6%,提高到2010年的92.68%,獲得省名優產品榮譽的電梯制造企業也增加了5家。
與此同時,廣東省特檢院正在密鑼緊鼓地加快國家低溫容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州)的建設。該中心不僅可以滿足國內低溫容器制造企業日益增多的需求,改變以往低溫容器主要依靠進口的局面,而且也可以為低溫容器制造企業服務,促進我國低溫容器制造業的發展。目前全國氣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低溫絕熱氣瓶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已經落戶特檢院。
整合產生人才聚集
提升科研能力
“在省以上部門科研項目已立項40個;參與國家質檢公益課題7個;參與‘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7個子課題;參與國家、省級標準制定30項,其中國家級標準20項;成果方面,獲得1個國家安監總局安全生產科技成果三等獎,1個國家安監總局優秀科技成果推廣獎,取得9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這是通過整合重組,使特檢院提升了科研能力帶來的成果。”廣東省特檢院院長鄭炯如數家珍:以省院科研開發部為執行中心,全面強化對各級科研部門的延伸管理職能,縱向建立了“跨層級聯動”機制,橫向采用了“分院結對子”模式,科學打造了重點科研項目立體推進、地方性課題協作攻關的“大科研”格局,為科研事業注入巨大活力。
6年來,特檢院為更好地、全方位地服務于廣東經濟建設的安全生產,高度重視隊伍和科研能力的建設,通過科研來帶動業務,通過科研來提升檢驗能力,通過科研來提高地位、樹立品牌,努力把特檢院建設成為集檢測與科研于一體的機構,以便更好地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近年來,國內其他各地檢驗檢測機構也在迅速發展,突飛猛進,特檢院意識到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該院圍繞發展方向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努力提升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緊緊把握形勢發展需要。
為此,特檢院從長遠戰略角度出發,大力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把特檢事業的發展定位在科技強院、科技興檢上。
一是制訂科技管理辦法,加強科技規劃和管理。通過制度化建設,每年集中不少于收入3%的資金用于科技投入,明確規定在科研經費上提供全額保障,對科研人員取得的科研成果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發揮地理區位優勢開展了《海洋氣候環境下應力腐蝕開裂研究》等應用型項目,積極研發“jx-2006安全閥在線校驗儀”等高端自主技術,聯合高校將“產學研”合作推向新高度;與中山市電梯產業火炬基地、廣州日立、蒂森扶梯簽訂合作協議,提供全方位服務;一系列的科研項目有效填補了國內的研究空白和檢驗規范缺失,為全院贏得了技術優勢、行業話語權和廣泛聲譽,極大地提升了廣東特檢的地位。
二是科研實力迅速提升,發展后勁持續增強。整合重組打破了地域隔閡,實現了科研資源的共享,使科研基礎建設不斷完善?;葜莺湍虾z測基地的建設,有效地提升了檢驗檢測的手段和檢驗檢測技術水平,使全院服務廣東、輻射華南、面向全國的技術平臺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廣東特種設備檢測研究基地大格局已經初現雛形。
三是依靠技術力量,打開了科技興檢的新局面。積極探索新技術,大力拓展具有開創新、前瞻性的技術服務項目,通過科技創新主動提升服務能力,滿足更高層次的社會需求。特別是通過逐步開展rbi(基于風險的檢驗)項目等,培養了新的業務增長點,為全省加快轉型升級做出積極探索。不斷提升裝備水平。近3年先后購置了7000多萬元的高新檢測儀器設備,一批新技術新裝備的投用,在歷次大修強檢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創造了巨大的綜合效益。構建服務網絡,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廣東省特種設備檢驗檢測mis網絡系統,加強了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系統的數據實時交換,積極完善與監察機構的聯動協調平臺,提高動態監管效能,深化與企業的雙向互動,提升工作水平。
2007年中海殼牌裂解裝置14臺球罐首次到期定檢,該套裝置由于受設計原因和工藝系統的運行約束,不能停車開罐檢驗。為了解決球罐檢測的技術難題,為企業排憂解難,特檢院專門從院本部和分院抽調技術骨干成立攻關小組,對該批球罐的檢驗進行了認真研究,在科學論證、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聲發射、磁記憶及其他檢驗方法并用的在線檢驗方案,推遲了開罐檢驗時間,圓滿地解決了企業難題,為企業減少了經濟損失6億元。
四是加大科研力度,爭取行業話語權。加強產學結合,與高等院校合作,申報開展《基于虛擬現實的特種設備教育及事故應急預案演練系統》等公益性行業項目;密切結合檢驗工作需要,申報立項《手持式電磁兼容空間輻射測試能力建設》、《特種設備材質分析檢測能力建設》等實用項目;積極開展前瞻性研究,推薦上報《在用壓力容器和電梯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研究》等開拓性項目;嚴格科研管理確保實效,對正在執行的項目進行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加快項目的落實和驗收進度。同時,為科研項目提供重要支撐和孵化平臺的國家中心建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
五是依靠人才力量,形成了和諧發展的持久動力。全面貫徹“以人文本”理念,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培養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把引進和大力培養人才作為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力實施人才強院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在人才引進上,通過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在高校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等方式改善人才結構;在人才培訓上,通過組織上崗培訓,加強檢驗檢測方法、法規標準、檢測技術培訓,組織舉辦各種技術講座,提高在職人員的學歷教育等來提高人才隊伍的素質,在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分別舉辦省院中層以上干部和分院中層以上干部培訓,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各級干部的領導力和執行力。通過這些舉措,使廣東省特檢院的人才結構更趨合理,在檢驗、業務開拓、研究新技術和管理方面保證了有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員來承擔,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截至目前,在全院1200多名職工中,高級職稱90人、中級職稱333人、初級職稱248人;博士5人、碩士研究生100多人。共有816人持有各類檢驗證2591個,其中高級檢驗師13人,檢驗師472人,高、中級無損檢測人員共720人。另有美國asme授權檢驗師5人,美國asnt高級無損檢測師8人,德國tüv中級無損檢測師11人。強大的人力資源為全面提升檢驗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隨著廣東經濟發展,廣東省特檢院充分發揮整合重組優勢,在促進地方經濟建設、保障安全生產中,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成為經濟建設的質量安全衛士;另一方面通過現代化“特檢航母”公共技術檢測平臺建設,憑借規模效應和比較優勢,積極融入經濟戰場,成長為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知名技術檢測機構。
“特檢保平安,平安才幸福”。這是廣東特檢院用質樸語言創作的一首院歌中的一句歌詞。這首有著獨特韻味的歌曲,闡釋了全體特檢人的職責和價值;生動刻畫了廣東特檢人不斷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提高服務質監事業、提高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全面推動科學發展,保安全、促發展作出不懈努力的決心。
上一篇:上海:今年因電梯事故死亡6人